荣氏商业帝国的创始人
荣氏家族是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商业家族之一,于20世纪初兴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脚下五里湖的荣祥,是江南典型的古镇。
1873年,半农半商的小业主荣希泰家里出生了一个婴儿。两年后,他的第二个儿子荣德生出生了。杨氏家族的祖先曾是高级官员,但到了杨熙泰一代,家庭状况开始恶化。荣毅仁的祖父荣希泰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长大后几乎无法养家。
由于家境贫苦,荣熙载的长子荣宗景14岁时不得不辍学,在上海南部的一家锚厂当学徒。它是1886年。容德生比容宗敬小两岁,因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高官,所以他在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但荣德生并不这么认为。他一直以哥哥为榜样,想尽快分担家人的担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Rong Desheng)乘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驶向繁华的上海。
在哥哥的推荐下,荣德生去了上海的同顺银行当学徒,而荣宗敬去了另一家银行当学徒。容宗敬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而容德则天生文笔呆滞,行动敏捷,朴实而勤奋。这两兄弟奠定了荣氏家族事业的基础。1896年,荣氏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开了一家光生银行(kwong Seng Bank),但他们认为,投资实业比“借钱赚小钱”要好。当时,他们看到大量免税进口的外国面粉,市场非常好,所以决定建立一个面粉厂。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银行利润为资金,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面粉厂——宝兴面粉厂,产品畅销。1913年荣氏兄弟投资4万元创办阜新面粉厂,临厂前被抢购一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盈利32000元,利润率达到80%。直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面粉共有12家工厂,分布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每家工厂的面粉畅销全国各地,其“军舰牌”面粉出口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国家,“一战”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荣氏兄弟在中国被称为“面粉王”。
面粉厂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资工业的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投资18万元,创办申鑫纺织公司。到1922年,申鑫已拥有4家工厂,生产纱线13万余条,成为大型纺织企业。申鑫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其他纺织厂,20世纪20年代纱线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日本在中国的纺织厂。申鑫的“仁中”牌棉纱与“冰川”牌面粉一样畅销市场,成为全国知名棉纱之一。因此,荣氏兄弟在旧中国被尊称为“棉纱王”。
作为国家金融和工业的创始人,荣氏家族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公司的“无限公司”方式,董事会只享有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决策,全权委托总经理。公司制定了“两头吃”的方针,即面粉厂需要面粉袋,所以发展了纱厂,两个板块逐渐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面粉和纺织的帝国。
荣毅仁出生于1916年,当时荣氏家族正处于繁荣时期。他是荣德生最宠爱的儿子,但他的纪律很严格。蓉的生母程慧云对她的儿子也同样严格。虽然她自己不识字,但她从未放弃儿子的教育。“当你长大了,你必须成为一个强壮的人,像你父亲那样做伟大的事情。”她说。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荣氏的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其中申鑫8厂、茂鑫1厂在战争中被夷为废墟。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约三分之一的纱线、一半以上的布机和五分之一的纺织厂被毁,幸存的机器设备大部分被“军政”夺走。住在上海的荣毅仁眼看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被毁1938年2月,荣宗景病逝。
上海解放前夕,荣夫尽其所能阻止工厂的搬迁和资本的逃脱,最后使绝大多数企业的机械设备完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社会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德生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人民行政办公室副主任。在他去世后不久,中国的荣石企业就开始申请公私合营。
荣智健
中国首富
“如果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就不会是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如果我只是荣一仁的儿子,我没有能力自己经营,CCIC香港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打破“三代富”传说的荣毅仁的独子荣志坚这样说自己。中信泰富资产价值http://www.zhucesz.com/亿美元,在2004年福布斯内地富豪榜上以http://www.zhucesz.com/亿美元位居榜首。
一个少年开着一辆辛格跑车
荣智元1942年1月出生在上海,是两个姐妹中的独子。“我是独生子,所以我还是个婴儿。那时候,说到性别平等,我觉得我们家还是更喜欢男孩,尤其是我妈妈,但我爸爸不怎么宠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公私合营作为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效途径,上海荣氏家族是最积极配合这一行动的。
1956年荣佳企业宣布全面公私合营。同年,14岁的荣智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南阳模范中学。“家里有很多仆人和中西厨师,”容闳谈到自己的优越童年时说。他换了别克、凯迪拉克,后来又换了奔驰300。我第一次开车是在我10岁的时候,开着一辆英国歌手的红色皮革敞篷车。这是非常令人兴奋和紧张的。那时候,连荣的亲戚都在国外我很羡慕地说,这个年轻家庭在上海的生活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更好。”
即使在动荡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荣氏家族也不平凡。容志坚上大学时,他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我在天津大学的时候,生活比在家里严格得多,但我可以请大家吃饭,在学校食堂吃排骨。虽然它们很贵,但只要我有钱,我就能买到。因此,我显然是同学们眼中的一颗明珠。””他说。
文革期间干了八年苦工
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放学后,他去了吉林省长白山的一个水电站实习。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认为文化大革命对我的影响最大。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没有遭受太多痛苦。”他说。
1966年至1973年,荣毅仁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的一个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在那些日子里,几乎任何粗活都是干的,举升钢轨、移石、背烧焊接氧气气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装高压电缆等等。他回忆说:“在我被派到中国的8年里,我吃了很多苦,也受益很多。人变得坚强了,对人也有了更多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些经历教会了我许多深刻的真理,也教会了我繁荣昌盛所不能教给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