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广播|好好学习藤编工艺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海都记者黄晓燕胡一桑实习生梁晓燕
安溪不仅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藤铁工艺的故乡。一根普通的藤铁丝,在安溪藤铁匠铺的手中重生成了一件工艺品。上周日,来自海都的记者们走进了安溪藤铁工艺教学基地。他们不仅了解了藤铁工艺的历史和生产过程,更被著名藤铁工匠陈庆和和他的徒弟们的精湛工艺深深震撼。
一项技能使梦想成真
安溪县第13小学四年级吴玉伟
教练:至诚钟
周末,本报海图记者来到安溪华侨职业中学,参观了藤铁工艺博物馆。
我们一进去,就被大屏幕上展示的精彩内容迷住了。著名老爷爷陈清河和他的藤铁工艺制造工艺让我们大开眼界。之后,我们去参观了展厅,里面是陈清河爷爷和他的弟子们创作的精美作品。我看得眼花缭乱,不禁感慨:“没想到钢铁在自己的手中也能充满活力,充满活力。”
据老师说,陈清河爷爷和他的徒弟们都很优秀。多年来,他们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如保温瓶的竹壳和各种竹绣篮子。这位老师还说,现年70岁的陈清河原本有机会在厦门过上自由的生活,但他选择留在安溪,继续他的藤铁工艺生意。
藤铁工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也学一门本领,为祖国、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竹藤编织艺术生活
安溪县13小学四年级二蔡日涵
教练:刘Qianlan
今天,我来到安溪华侨职业学校,参观陈清和爷爷的作品。
陈清河爷爷是安溪竹藤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1956年,16岁的陈清河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但因为家境贫寒为了尽快完成学业,减轻家庭负担,他选择了厦门芦草艺术学校(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20世纪50年代,交通还很差,陈清河花了两天时间步行到厦门。
1972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陈庆和和他的妻子设计制作了瓶子、罐子、篮子、盘子、挂屏等8个展品,并把它们送到省里选拔。当郝Liandi,安溪村书记,看到八块安溪展品被选中的展览在北京,他建议陈清河设立一个竹编工艺厂,名为“清商”,任命陈清河厂长有超过50名员工。产品主要是竹编热水瓶。
1973年8月,上清竹编厂被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指定为出口生产企业。1983年,竹编厂工人人数增加到1300多人,然后扩大了20多个加工场址,分布在各县(市、区),生产竹编八大类,400多个颜色品种。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你知道陈清河爷爷和他的作品吗?
南安西梅镇政府大门
请回到公司名称网站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