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挨家挨户写信到服务残疾人近万人,探索诞生全国首个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封面新闻记者陈燕飞
“一家公司招聘保洁,应聘的人很多,但很奇怪。公司面试了很多但都没选上,一直在招聘。后来我们了解到,原来公司认为保洁是一线员工,个人形象也很重要,但我们的应聘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认知差异……”
启航公益董事长任毅
3月27日,一场以残疾人为主的创业就业辅导直播备受关注。启航公益董事长任毅发言。这是“启航星学院天翼计划”系列课堂的首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次。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广润二路的“启航星学院·天翼工程”发起方--成都市启航公益助残服务中心,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简陋,然而,它却是一家国家4a级社会组织。还建成了我国首个聚焦特殊人群的培训就业平台“启航行学院”和“即时应用”服务系统,参与制定了中国残联《残疾人创业培训服务规范(试行)》,创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助残众创空间。
对于启航公益董事长任毅来说,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从放弃上市公司的管理工作,到挨家挨户给残疾人写信介绍帆船,再到如今服务近万名残疾人,这一切在任毅看来都是一个“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的过程。
意外接触残疾人求助
用700多封信获得信任
在从事残疾人公益事业之前,任毅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拥有自己独立的业务分工。按照当时的人生轨迹,她本会是一位在商界非常成功的职场女性,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这项改变她一生的公益事业。
“当时我们公司想在残疾人领域做一些探索,安排我负责,当时正是创新创业热潮,我发现是专门服务残疾人创业的
行业内机构不多,我就想做这么一块内容。任毅说,当时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康复工作。第一次接触任毅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带来了新的视野。同时也没想到,在助残领域开始新的尝试并不简单。
“因为残疾人就业是刚需,而且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大量的前期投入,不仅涉及残疾人自身,还涉及社会其他方面,投入很大,但没有商业回报,所以很少有人做。”任毅说,“当时还是很有信心,觉得难度不是很大,就派了三个人去做,也没怎么操心。”
按照任毅的想法,当时想的是把大家都在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搬到助残领域。结果不到3个月,发现派来的人工作一点起色都没有,占用空间和人力资源,但前来寻求帮助的残疾人却寥寥无几。“我当时明白,这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孵化器一样,然而,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刚开始,大家因为不熟悉,对我们很有戒心,所以电话沟通会很困难。我们派来的工作人员以前都是做工程、做业务的,从来没有接触过残疾人群体,所以更加不知所措。”
电话可以挂了,但信会写完的。苦思冥想后,任毅决定用最传统的写信方式建立起最初的沟通。“印象中写了700份左右,这封信确实管用,很多人联系残联核实后,开始上门咨询。”任毅说。
启航明星学院上线
消除企业顾虑
联系500多家企业畅通渠道
作为创业就业服务机构,一头连着需要就业创业的残疾人,一头连着企业。接到残疾人需求后,如何让企业真正了解残疾人的就业特点,是任毅面临的下一个难题。“当时很多企业听到残疾人的话后,不等你说什么就挂了电话,我们员工经常很不适应,觉得做公益不被理解。”任毅说,面条
针对这样的困难,任毅选择带领员工,带着资料给每家企业讲解政策,消除企业顾虑。第一年,他跑了300多家单位。
在向企业讲解时,很容易发现,多数单位对残疾人就业有顾虑。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残疾人使用政策不了解,二是对残疾人不了解。“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每年春招,我们都会举办培训活动,给企业讲解用残的好处,什么样的岗位更适合用,还会负责调解纠纷,所有的服务都是公益免费的,慢慢做出一个品牌来。”任毅说,很多企业会主动找到我们推荐的残疾人,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如今,与启航公益合作的500多家企业、30多家人力公司,已在线上线下为四川省9959名残疾人提供一站式无障碍就业创业帮扶服务,还为川渝两地337个残疾人创业团队提供长期孵化服务。
全国首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平台
实现残疾人终身服务
随着救助体量越来越大,启航公益已经无法满足传统的线下救助。为了更好地服务残疾人,启航公益开发了“启航星学院”“即时申请”系统,实现在线学习、在线申请,更方便残疾人终身服务。“我们通过资源整合,把新媒体、新电商等一些新的业务技能放到网上学院,里面有50多位导师,为残疾人提供定制课程,只要在这里建档,我们的服务是终身的。”任毅说。
何颖是其中一名学生。学习完课程,她将自己所学的摆地摊谋生与互联网营销相结合。目前,她的徒弟都已开学,正在带货。“从任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特别踏实、有念想、正能量,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何颖说。
从目前来看,7年来,启航公益团队的规模并不大。队伍成熟后只有20多人,却服务
上百家企业、近万名残疾人。“我也很感谢我的团队,特别是那些深入乡村的一线工作者,每次培训都需要下乡入户,不仅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和咨询,还提供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任毅说。
任毅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坚持这份事业。放弃上市公司业务,转行从事公益事业,外人或许不理解,但对于任毅来说,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你觉得自己被需要,你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你一年挣的几十万、几百万。你培养残疾人朋友,看到他们成长,然后他们带动更多人就业,这种幸福感是以前无法体会到的,尤其是看到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我觉得在照亮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激励着,照亮了自己。”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