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出更正,我再次查阅资料后得到了更全面的解释。以前,我真的很近视。谢谢你纠正我!
交通大学的“交通”一词源于民国时期当时的交通部。交通大学的校名最早出现于1920年12月。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列举了隶属交通部的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等分散在全国各地,管理不便。决定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合并后的学校为交通大学海派、唐山派、北平派。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学成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叶恭绰被迫离职,交大建校不到一年就被迫解体。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9月沪、平、唐再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上海,唐山学校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平学校为铁路管理学院。抗战时期,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迁往重庆,唐山学校(最后是西南交通大学)、北平学校(最后是北京交通大学)迁往贵州遵义。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根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于1956年迁至西安,史称交大西迁,交大西迁精神由此诞生。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分立为两所学校。作为主体,交大西安部分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大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这标志着交通大学原建制取消。
至于“交通”一词出自《易经》的说法,“天地相通,万物相通,其志也”。那是2010年前后,为了对标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出自《易经》),刚刚出现的
“交通”出自《易经》新说“天地相接,万物相通”。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属于新时期对“交通”一词的“新定义、新解读”。如今,这一释义后来居上,成为广泛使用的校名释义。但实际上,“交通”一词的由来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只是因为交通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主管民国交通部。
部分信息在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