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红色血脉照亮钢铁新征程
会议1512期2974条
9月13日,是全体武钢人永远铭记的日子。62年前的今天,毛主席走上1号高炉,见证了新中国第一个铁水的诞生。铁花飞舞时,新中国钢铁长子诞生。62年后的今天,伟人的笑容凝固成厚重的历史。他的眼神依然慈祥明澈,双手依然坚定地向楚天挥手。红钢城的辉煌与荣光,汇入中国宝武130年发展历史的浩荡洪流,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上。
大河歌东转,钢铁长征未犹在。今天,中国宝武武汉地区“重走钢铁长征路”主题活动的起点,就是伟大雕像矗立的地方。历史总是充满寓意的,每一次出发都烙上了崭新的时代印记。不久前,中国宝武跨过亿吨规模,世界500强排名大幅提升。今天,在这片历经创业磨难、充满辉煌荣光的红土地上,重走钢铁长征路,是宝武人对130年钢铁历程的致敬,是宝武人对“钢铁报国”初心的回顾,更是宝武人对“大国重器”使命矢志不渝、勇毅笃行的担当。
“汽笛唤醒奔腾的长江,高炉扬起鲜红的朝阳。雄伟的钢城熠熠生辉,日夜回荡着钢铁的交响……”上午10时,《钢铁颂》雄浑的歌声响起。就在董事长遗像前,5名身着红色“战袍”的青年员工接过老一辈铁人授予的火炬和旗帜,昂首阔步。在他们身后,无数宝武人,同样身着红蓝制服,一个个加入这个庞大的钢铁方阵,如滚滚铁流向前,“重走钢铁长征路,付出百年让钢城红”的口号响彻云霄。这支400人的钢铁大军,正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出发,向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未来!
那炉铁水静止不动
暖热
今天健步走的第一个打卡点是一号高炉,这座高炉功成身退,已成为武钢的“精神丰碑”。站在这里,历史温度触手可及,仿佛能听到高炉建设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仿佛能看到铁水奔腾、齐声欢呼的热烈场面。百年薪火在钢城红,那炉铁水还温情。那无尽的钢铁之血,依然顽强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体里。
武钢1号高炉,新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的地方。1957年7月1日,1号高炉破土动工,钢铁先辈穆丰仅用14个月零13天就完成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工程”。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亲临现场,饶有兴致地看着第一炉铁水出来,留下了“高炉炼铁精炼人”的殷切期望。武钢1号高炉容积1386立方米,日产铁2000多吨,年产量75万吨,高于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怀尔斯公司4号高炉的平均日产量。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均为世界一流。从1958年9月到2019年10月,1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1万吨,为武钢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被称为“光荣炉”,也被誉为铁厂之魂、武钢之根。
穿过1号高炉,今天方阵的护旗手之一、武钢有限热轧厂2250机组轧辊操作工李成刚把目光投向了依然矗立的高炉。李成钢是标准的“钢二代”。他的父亲在当时的武钢轧钢厂工作了一辈子,给他取名的意义是“百炼成钢”。小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85后的他不仅是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去年还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今天上午,他作为护旗手,从武钢老一辈铁人手中接过旗帜。他说,“中国宝武130年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成为此次活动的旗手让我倍感振奋,我们必须
要传承好这把百年薪火,接续奋斗,像老一辈铁人一样,真正成为中国宝武伟大事业的开创者。“
1号高炉脚下“奉献者”雕塑前的草坪,是“重走长征路”的1号打卡点,展现了1号高炉的辉煌历史。不少年轻员工在这里拍照留念。一面心愿墙,不一会儿就写上了大家的美好祝愿,“中国宝武,逐梦前行”“再创新标杆”“富裕、休闲、好玩”……短暂停留后,走完方阵,开始向下一站进军。队伍最前面,李成刚双手紧握旗杆,抬起头,坚定地向前看,又迈了一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依然回响着那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钢铁强国的神圣使命,是我们力量和胜利的源泉”。
“武汉缘”见证宝武转型发展
红蓝“钢铁方阵”在“我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的嘹亮歌声中前行,“钢铁光荣,百年铸梦”“重走钢铁长征路,百年付出红钢城”的口号一路不绝于耳。不一会儿,徒步小分队来到了今天的第二个打卡点--武钢大数据产业园。在园区大门口,“转型之路,智慧引领”八个大字早已点明了园区的标志性意义。
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是中国宝武“一基五元”钢铁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钢集团转型发展产业园产业的标志性项目。去年底,一期工程机房楼建成投运,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当年投运。二期工程也将于今年底封顶。目前,华为、楚天云、宝信等知名企业已入驻园区。
这个园区的总经理是刚上岗一周的老宝钢人李汉良。今天参加“重走钢铁长征路”主题活动,对李汉良来说意义重大。李汉良198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宝钢工作。1987年,23岁的他被派到武钢实习。在那一个多月里,他不仅学会了技术,还学会了
了解武钢历史和“三个奋斗”精神。说起这些,一切都历历在目,指日可待。让他没想到的是,37年后,随着中国宝武转型发展、专业化整合加速,56岁的他临危受命来到武汉,担任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真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和武汉有了这样的缘分。”他说,“无论是对武钢集团还是我自己来说,这样的打卡点真的很有意义,这既是故地重游,也是重新出发。”
在30多年的时间里,李汉良经历和见证了宝武的发展壮大。我从事了一辈子钢铁,已经接近职业生涯的尾声,却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业务领域。大数据管理、网络技术……从头学起。他的从业经历,从细小的侧面,展现了宝武联合后企业转型发展的大提速。
李汉良显然是行走方阵中的“老大哥”,但他步履轻快,毫不落后。看到曾经熟悉的厂区变了样,李汉良深受感动。“以前住的宿舍早已变成绿地,http://www.zhucesz.com/米轧机的师傅和同事们都退休了。但武钢‘三争’精神却一直延续着。”他有一个心愿,为宝武在中国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见证“都市钢厂”的美丽蝶变
在武钢大数据中心不远处,一座小山出现在行走的方阵前,“红钢绿园”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本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第三个打卡点。这座仅60米高的石山,是武钢的诞生地。
1954年春,参与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选址的中苏专家在武汉东郊登陆,历经两年跋山涉水爬上了这座小石山。一位苏联专家举起手臂,在石山周围画了一个大弧线,确定了武钢遗址,石山成为武钢的一个中心点。宝武与武汉结盟后,武钢限定建立城市钢厂,以“三治四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拆房建绿”。当时,石山山体遭到严重破坏
重,部分路段仍存在塌方、滑坡等安全隐患。山上的建筑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很难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匹配。公司启动狮山公园改造项目,投资3880余万元,对周边山体和植被进行整治,将这颗尘封的历史明珠打造成职工休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