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中国E-Learning产业大会上,腾讯学院院长马永武先生围绕用户体验、互动参与、数据分析、开放共赢四个关键词,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堂丰富的学习实践课。案例还原、直播课堂、创意马拉松项目等融入生动案例,清晰呈现在参与者面前。
演讲内容如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企业大学的角色定位
在我们看来,企业大学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员工成长顾问”,核心职能是构建培训体系,根据公司人才排查出核心人才,实施加速培养计划,以及如何整合公司共享平台等。
二是“业务发展伙伴”,有两层含义。一个含义是能够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及时推出培训体系或培训计划外的专项培训项目。另一个意思是后面要讲的开场白。腾讯开启开放战略后,腾讯学院还成立了另一个品牌,叫腾讯大学,专门培训腾讯员工以外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服务于各个产业链。
三是“企业变革助手”,包括如何让企业战略落地、弘扬公司文化等。腾讯学院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三个定位展开的。
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进行培训
今天,我想结合腾讯学院7年来的一些实践案例,分享一下我在新形势下培养的心得体会。如今,互联网思维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使用微信的同事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布谁谈互联网思维。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也不需要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小马马化腾在2013年11月的腾讯WE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对互联网未来的看法,提出了通往互联网未来的七大路标,颇具看点。
其实坦率地说,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在腾讯学院,我们很少讲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培训。但我们有很多做法,是为了适应互联网企业员工和用户的特点。这些年来,我们也探索了一些做法。总结一下,也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进行培训。
很多和腾讯交流的朋友都在说,腾讯在互联网行业的强项之一就是产品强。其实我们经常跟培训团队交流,说怎么让你成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们面对的学习对象就是我们的用户。我们所做的,无论是课程还是培训解决方案,都是我们的产品。所以你真的需要像产品经理一样关注用户的需求,关注这个产品带来的体验,关注最终的效果,要有一个不断创造和优化的过程,把培训项目做成一个高质量的产品。这就是我理解的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进行培训。具体怎么理解?
我也总结了几个要点和关键词:用户体验、互动参与、数据分析、开放共赢。实际上,这四条是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一些好的做法之后的一些体会。
腾讯学院体验:用户体验
案例1:Q-Learning的首页改版
腾讯在2007年12月正式推出Q-Learning,这是我们和一家供应商合作生产的系统。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改变了很多这个系统。我们为什么要改?比如Q学习的首页。我们最早的版本,2007年的第一版,只是为了展示功能。后来的版本仍然显示功能,但已经进行了优化,包括了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要求。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更多的优化展示,在首页核心位置推荐一些热门学习资料。以后的版本,主页的整个布局和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的条件
客观团队一直在思考Q-Learning主页如何布局,Q-Learning上的人关注哪些话题。举个小例子,一开始我把我们整个企业大学的一些培训活动的介绍和总结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我的想法是让大家看到腾讯有这么多的学习资源,让大家感受到腾讯爱学习、重培训的氛围。后来通过热力图可以看到,这样的培训动态和新闻类的东西,点击的人很少。这才发现,这样的事情只有培训师自己关心,真正的学员上去看看有什么新的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在最醒目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更新、修改学生们最需要、最核心的东西,不同的阶段我们推送不同的东西。现在很多项目组来抢首页的位置,所以就像做产品一样。
案例二:精品课程,沉淀优秀经验
我们总是在谈论做网络学习或培训,内容为王。现在的培训,概念太多,新技术太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参加了很多培训会议,发现每年都在谈论一些新的想法和工具。但我认为,这些新工具还是需要内容承载,好的内容才是用户最好的体验。
例如,在E-Learning中,我们认为学习的内容和课程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我们每周、每月都看Q-Learning上的Top10课程。
最后,我们发现精品课的话题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也就是说,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些优秀项目和业务经验在我们公司的沉淀,所以我们会把它做成短视频。
2008年,腾讯学院曾拍过一段张小龙团队开发一款产品的视频,标题为《打造七星邮箱》,记录了他做QQ邮箱的成功经历。团队先写剧本,然后去采访小龙和他的
团队,最后剪辑成20多分钟的小片子,很受欢迎。我们向全公司推荐,成千上万的人学习了这门课程。
小龙团队做了微信后,我们去找小龙,说再做一个类似的课程,他们都很支持。做这门课的整个过程很长,前前后后做了好几个月。而且学院和小龙团队都希望把这个课件做成精品,所以不断地改剧本,拍两次,最后拍成电影,叫《通过微信创新》,很受员工欢迎。
所以在做课程的过程中,我觉得要研究用户体验,根据用户真正喜欢的东西来设计。
案例三:“直播课堂”服务全国各地分院
第三个用户体验的例子,我们前年通过E-Learning推出了直播课。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内网让全国各地的员工看到我们很多好的讲座。比如,最近在深圳,我们邀请了《中国好声音》总导演,谈谈他是如何打造《中国好声音》这个产品的;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在北京受邀讲述成功的企业家精神。全国各地的同行都可以通过Q学习直播观看两地的讲座。
现在我们也通过腾讯大学的直播平台,把一些开放的内容开放给一些合作伙伴。
腾讯学院体验:互动参与
案例四:移动学习,轻装上阵,助力项目落地
前年,我们和一个合作伙伴供应商做了一个培训项目,对整个公司的一些管理干部做了一个领导力提升项目,目标用户超过1000个。线下做了市场的培训,大家一起讨论工作中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应用程序已经上线开发。既可以在PC上学习,也可以在手机上学习。我们针对这些用户在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开发了18个场景案例,通过APP推送18个案例给大家学习。我们给他们取名
它被称为“蜘蛛线”,意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项目已经运行了两个月,每周推出两个案例,可以持续9周。
在这18种情况下,每次点击后都有一个场景,这样你就可以学习,可以做选择,以后可以讨论。每一个案例都还原了作品中的真实场景,具有较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比简单的课堂要好得多,这是我们互动参与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案例五:新员工社会招聘培训--寻找腾讯人才
新员工入职后,我们马上让他在参加新员工NEO培训前找一个老员工,让老员工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带回到新员工培训的课堂上分享。这个老员工最好不要找你的直接领导,要找你部门的老同事或者跨部门的人。班车、食堂、茶水间还有很多人问别人,“你是不是老员工,我是新员工,想让你在腾讯讲个故事。”很有趣.新员工把老员工讲的故事沉淀下来,比单纯讲企业文化课程要好,更能增强互动感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