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续安顺府志》记载了安顺咸丰同治年间以来80多年的历史,终于注意到黔中商人的地位和分量。于是我们看到,道光、咸丰之后的黔中商人,终于开始以姓氏赫赫有名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此,按时间顺序简要收录如下(参考潘玉涛《安顺世界影像志》):
1.万和斋、万和书屋
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街张如玉家祖传菱角粉供不应求,光绪年间(1871-1908年),张家菱角成为贡粉。民国初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上获铜牌。19年后,张建清继续与万和斋经营菱角贡粉,另开万和书局,并在安顺万和书局设立“商务印书馆安顺经销处”。1918年后,张元济先生进一步拓展业务,与贵阳文通书店签约在此设立分店,与上海中华书局、世界书店沟通,与上海顶新、一心教育用品社联动,销售文具。1924年,“万和”还创办了“昆明妇女贸易社”,在安顺第一个启用女店员,模仿上海公司女店员穿工作制服。20世纪30年代起,万和书局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函授学校。
2.安顺三道
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安顺老东门坡余世贤的“剪刀菜刀”因锋利、造型精美,供不应求。光绪年间(1871-1908年),他的孙子余建奎(号柯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料显示,自咸丰年间起,安顺三道便销往西南、中南、华北等地。辛亥革命后,更是远销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及东南沿海。
安顺三道图片网
3.镇宁波糖业
咸丰年间(1851-1861年),镇宁州官为糖品征收贡品,许多商业作坊的产品因缺乏特色而不成功。镇宁钟鼓楼刘兴涵的“波波糖”因创新脱颖而出。
宁波博塘《文化安顺》编辑部摄
4.童欣荣
安顺同信荣是清末最大的专营布匹、绸缎、洋纱的商行,这也是当时安顺最大的产业。它的创办人邓子瑛,原是清末文人。光绪年间,他转向经商,成为清末民初安顺商人的领军人物。他曾倡导兴建轩辕宫(解放后为工人会馆,现已拆除),并担任丝业同业公会。他的徒弟帅灿章后来成了黔中大亨。
邓子英先生(左)、帅灿章先生(右)图《镜·安顺》
5.六大文学殿堂
《续安顺府志》记载:“咸之同时,东西街多书坊”。“所书皆外销云南”“余销城乡及上游诸县”,加上清末新学的兴盛,石印印刷业兴起,一时兴盛的木版印刷商尚存国文兴堂、刘静阁、金文德堂、金辉文堂、乾志文堂、吴景文堂等。
其中,吴景文堂的创办人伍德珍就是学徒出身。他在光绪年间自行创办吴景文堂,由其子吴亨颐继承经营至1958年。吴景文堂是安顺历史最悠久的文学殿堂。改革开放后,吴恒义和家人重操旧业,在儒林路43号经营。之后,他们的业务不断更新,直到2010年因整体拆迁而歇业。
吴景文堂创始人伍德真先生(字紫光)
吴敬文堂残存印版
说到清末民国时期的黔中商人,绕不开鸦片贸易。这可能是商业的原罪,就像上海开始承认上海的繁荣始于1842年,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靠走私起家一样,我们也必须承认清末民国时期安顺的空前繁荣与鸦片贸易有很大关系。
其实,最迟在明朝天启年间,贵州就开始种植鸦片了。1638年4月徐霞客到长顺白云观时记载“罂粟深红千叶,丛生巨密,富贵不减丹药”。不过,此时的鸦片主要是出于药用和观赏目的而种植的。冒烟当大烟是道光年间(18
21-1850)两湖和两广商人纷至沓来,刺激贵州当地居民在咸丰年间(1851-1861)开始试种。光绪年间(1875-1908年),贵州13省全部种植鸦片,并以优质挤出外来烟土,而安顺烟土在全省烟土中质量较好。因此,黔中商人在全省范围内涉足鸦片贸易,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安顺出现了肖宏源、易幸福等鸦片商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州鸦片年产量达http://www.zhucesz.com/万吨,而安顺占四分之三。各省商人用花纱绸缎和日用工业品争夺鸦片。
罪恶之花--罂粟花蒋绪莹摄于蒋世伟1938年
可以说,鸦片贸易直接改变了黔中地区的商业生态。起初,鸦片贸易者以生银交易,后来,由于白银的质量、大小,很难汇款,他们转而贩运外国纱线来换取鸦片。染色织工看洋纱根线均匀,色泽洁白,比本地土纱精巧,比织染好,也愿意采购。此后,土纱贸易一落千丈,洋纱却蒸蒸日上,销路越来越大,每月市场销售500多箱,为全省之最。织金、大定、水城等地也由此转售,安顺的生意更加扩大。可以说,自光绪年间开始,安顺传统的土纱贸易衰落,鸦片贸易和洋纱绸缎则成为安顺的两大支柱。今天看来,这两个行业并无关联,但在当时,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民国初年,军阀四分五裂。20世纪30年代以来,抗战风生水起,狼烟四起。而贵州全省,尤其是安顺,在当地更加繁荣。这一时期空前繁荣的原因之一,是1919年至1940年贵州军阀开放烟草禁令,全省鸦片向全国输出所造成的畸形繁荣。第二个原因是1937年沿海工业、学校、人口大量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据统计,193
7年时间,安顺人口24万,1943年增加到26万,增加了10左右。短短6年5%。此外,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安顺有“洋纱店35家、干菜经国店35家、绸店27家、布店28家、杂货店30家、山货店12家、盐店18家、药店19家、银行8家、米店40家、油店30家。其中,与鸦片贸易有关的洋纱绸缎四大商号恒丰裕、恒兴义、共和昌、天福宫”尤为著名。
说起民国时期安顺的繁荣,其实回望民国时期安顺的餐饮业就可见一斑。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安顺宴,以前只是菜肴、八碗、筋头,现在是海参桌、鱼翅桌、烧烤桌。戴明贤的书中专门记载了郑乾臣家的美食,以及厨师到大户人家办家宴的盛况。可以想象,当时对于一个铁路、公路都不普及的内陆城市来说,安顺商贾享用海参、鱼翅、燕窝等美食,大户人家高档J席还要烤乳猪、炖筋,那是多么奢侈!民国时期的安顺,不仅存在能做海参席、鱼翅席、烧烤席等高档宴席的餐馆,而且还有商人、大户人家等大量消费人群,这大概是我们安顺餐饮业今天达不到的巅峰!
回顾这一时期的黔中商人,戴明贤先生回忆起安顺首富帅灿章(义盛昌、泰丰商号)、其父戴自如(同德商号)、皮具厂总经理韩云波、何绍衡(现代工业社)、经商的魏伯清、开北京水果店的孙启炎、开酒楼的郑乾臣等。屈臣先生回忆了“恒兴义”人才吴晓高,潘玉涛先生回忆了马帮商人大山帮,山货商人潘金昌,吴恒义吴敬文堂,黄茂贤先生回忆了伪钞案中的安顺商会精英和“华丰茂苏裱平版社”吴继强。安顺商会方面,
安顺“四大商行”(恒兴义、共和昌、天福宫、恒丰裕)的精英们更有文章。可以说,我们终于对这一时期的黔中商人有了相对丰富而生动的记忆,他们的逸事、轶事、苦恼、传说都被记录下来。
泰丰收前,帅灿章与当地经理人合影,“镜安顺”
在这一点上,我想补充一些关于商人和企业的细节,这可能是一个让我们更多了解他们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