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产品拥抱大市场!青海青稞有哪些“独家秘笈”?
青海青稞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青稞,有望成为我国食品、保健食品领域具有自身独特地位的大品类、大产业。让我们看看青海省是怎么做的。
青稞离我们远吗?这不,青稞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青稞这一藏族传统口粮逐渐进入我国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青稞米饭、青稞饼干、青稞方便面、青稞饮料……一系列青稞深加工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赢得好评。
见一叶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青海青稞产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原本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小青稞,有望成为我国食品、保健食品领域具有自身独特地位的大品类产业。
青稞是我国藏区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是青海省分布最广、种植历史悠久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酿造业和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如今,这种在青藏高原种植了3500年的作物,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举全省之力做大小件小产业,青海省青稞产业开了个好头。让我们看看青海是怎么做的。
青海省委、省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引领青稞产业快速发展
青海省委、省政府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确立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的产业地位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对青稞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大力推广、大力发展。
2018年启动实施“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成立青稞产业联盟,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青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稞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沿着顶层设计正确
这条路跑得很快。
国务院扶贫办把发展青稞产业作为青海精准扶贫的产业。科学规划发展,振兴青海青稞产业。自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与青海省政府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以来,青稞产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当好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这正是青海省所做的。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调研中提出,青稞产业要积极打造优势特色“绿”字牌,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资源禀赋,构建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青稞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提升青稞综合价值,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领导重视,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以青海青稞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为例,6位省政府秘书长,青海省发改委、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青海省供销合作总社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织筹备。150家青稞种植合作社、青稞生产加工企业参加,共商青稞产业发展大计,共绘青海青稞产业发展蓝图。
2019年11月17日,“青海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汉和生物发芽黑青稞粉标准发布会”在西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行业团体等近300人齐聚西宁,围绕青稞营养价值开发、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营销互动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推动青海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强种业树标准稳基础
种子是品类、产业、品牌的起点,核心竞争力所在。种业强、品种优,是品类、产业、品牌源头发力,关乎产业兴旺
,粮食安全和产业未来。青海青稞产业蓬勃发展,首先是品种好、种业强。
青海省青稞育种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一大批优良青稞品种在藏区广泛种植,特别是昆仑14号、15号等青稞品种突破1000公斤大关,成为藏区适应性最好、产量稳定的青稞良种。
据了解,目前西藏及四省藏区青稞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其中青海青稞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全国藏区青稞总产量的20%以上,良种率达到96%。从青藏高原第一个自育品种“昆仑1号”到现在的“昆仑14号”“昆仑15号”,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难的选育过程。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吴昆仑说:“育成一个青稞新品种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青海青稞育种经历了选择适宜品种、培育高产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培育高产优质多用途品种的阶段,这也是市场所需要的。”
目前,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已建成15万亩青稞种植生产基地,是青海最大的青稞种植生产基地。贵南草业总经理周文树说:“我们现在主推‘昆仑14号''昆仑15号',对于旱作农业来说,优质适宜的种子和科学的种植技术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保证大麦稳产、增产、优质。”如果实现统一供种,全省青稞产量可提高15%。“吴昆仑说。
为此,贵南草业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建立企院合作关系,强化种植、生产环节技术支撑,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同时,希望借助彼此在科研、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壮大企业实验站的实力。
联盟成立后,青海青稞产业在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借助现有生产基地
、社会条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强化科技支撑,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青稞技术瓶颈。
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青海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深入研究和战略合作,依托技术创新提升青稞综合价值,提升青海省青稞产业整体水平。共同推进“统一青稞技术标准、统一青稞基地提升、统一智能化建设、统一区域品牌战略、统一生产加工标准,制定符合规范的青海青稞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整理提升价值对接市场
青稞耐寒性强,膳食纤维和生理功能元素丰富,是世界上小麦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是开发营养保健品的品类宝库和工业金矿。
青海青稞深加工水平全国最高。全省现有青稞生产加工企业33家,其中中大型18家。青海互助青稞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青稞加工率达60,成为藏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的省份,青海可可西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可西里”牌青稞麻花、青稞粉、青稞饼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青稞生产加工企业的各类糕点、饮品等产品营养价值高,成为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追求的新对象。
走进位于西宁市大通县的青海可可西里产业发展集团青稞产业园,青稞饼干生产线旁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经过成型、烘烤等工序,香味浓郁的青稞糯米饼干被包装成大小不一的包装,再运往青海各地的超市和零售店。
一块小小的青稞,加工价值有多大?从事青稞加工多年的青海新绿康食品公司总经理朱先明一直说“一块青稞要吃干榨净”。经过深加工和深度开发,这粒粮食
与其作为原粮的价值相比,青稞释放的价值可能成倍增长。
青海省2018年启动实施的《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扶持青稞β-葡聚糖、青稞黄酮、青稞饮品等科技含量高的青稞产品高端精加工企业,着力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青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