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命名知识,大品牌命名有心机
当地品牌咨询公司负责人,非常擅长打造自己的品牌。更准确地说,造神。
具体来看看:
1.通过重点案例造神
回想一下你从国外代理商和品牌战略公司那里听到过哪些长期(超过10年)的客户成功故事?我只说我所知道的:WK有耐克,BBH过去有约翰尼·沃克。
但说到这些,大家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广告片、创意和口号。这些服务不足以让一些本地客户产生“向往”感--找到你,我就能成长100倍。
但本地公司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和中国,至少你听过西贝莜面村的案子。说到定位,你一定听说过鳟鱼和王老吉,君智和飞鹤。
这是它们植入你头脑的结果。
以王老吉的成长故事为例,这是定位理论在中国最大的资产之一。
鳟鱼公司在2002年前后介入王老吉。2003年,其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倍,2004年8月营业额突破10亿。在这个过程中,鳟鱼确实为王老吉做了很多战略决策,但实际上,有多少人知道王老吉突破10亿、100亿之后发生了什么?
这个洽洽就是我前面提到的1-10的基本过程。
王老吉还在找他们吗?没必要,据我观察,广药集团经常找几家广告公司来生产品牌创意,更好地传播创意,打造更多的产品场景。
然而,这一案例神话已烙印在当地许多企业家的脑海中。
2.通过方法论体系创造上帝
案例神话自然重要,但还不够。本地战略公司也擅长创建/绑定方法论。
具体而言,方法论体系本身的价值性、整体性、客观性固然很重要,但方法论能否渗透更为重要。神话的方法论仍需
要能开枝散叶,派生弟子孙。
定位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好理论”,其系列丛书多达22本,可以反复说。如果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定位公司的创始人几乎都翻译出版过定位系列图书。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和中国。华山老师自创超级符号系统,通过阅读留言簿掌握出版权,疯狂出版自己的方法论和思想。
方法体系已经完成,更不用说后续培训和会议了。一个10万人民币频次的高管课程,收入不是重点,重点是愿意出10万的人。他必然是我的信徒,概率很大!
你听说过有奥美品牌管家的成功品牌吗?或者你听说过成功的品牌使用IB的“品牌机会分析模型”吗?你知道W+K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耐克吗?
在这个过程中,定位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最“神话”的方法论,有一个必然的原因--这就留给我暂时分享了。想看的朋友可以主动留言。
3.通过媒体为上帝背书
广告公司应该为自己做广告吗?
这个命题最好由本土品牌战略公司来回答--不仅要,还要大力打广告,做自己的品牌化。
去年听36氪的一个朋友说,有一家定位公司每年在他们身上投入几百万。你投票给奥美和Interbrand吗?
在这里,我当然要为Interbrand点赞:IB也是独创的一种利用品牌指数进行自身公司PR和品牌建设的方法。每年发布的一份榜单是长期代理品牌资产。
另一个例子:
你还对中国和中国的机场海报印象深刻吗?每次虹桥飞来飞去,几乎是我的必经之路……中国和中国广告从不缺席。
华老板这样评价自己公司的广告:
“投资比战略更重要,比如
《孙子兵法》认为,兵力重于谋略。要看一个案例的成功,首先看他投了多少钱,然后才是所谓的战略创意。不要把一些投资豪赌的成功归纳为所谓的妙招,进而求快。做一件事,要么大量投入资金,要么大量投入时间,要么两者都投入。仁者无忧,知者无疑,勇者无惧。我们有两个投资方向:一是投资中国,二是投资我们自己。“
我想你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至少我很佩服这种思考力。
其实我也想过,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了这句话:
一个不会给自己打品牌的品牌战略公司肯定不是一个好公司。
结论
三年不沸,三年不沸--这种情况在本土策略公司,尤其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身上发生得相当多,但在广告公司却没有。如果你在看你的同行,你会发现今天的品牌“战略”或“咨询”公司都以懂“业务”为荣。
因为涉及到我前面提到的品牌战略工作的上下限,有大水漫灌之嫌,但总体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懂业务”,真正熟悉链条上的一个点、一个品类,然后被当成专家来对待。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