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我们这样办企业大学
聊聊创建企业大学的点点滴滴~
本文是2017年8月推送的第32篇干货,共4938字。你今年读过“有效的经理人”。
本文根据姜茶工作室创始人蒋月英在“2017中国企业大学高级研修班”上的线上讨论整理而成。
分享人:蒋月英
曾任阳光大学常务副校长、电信学院院长助理,现创办姜茶工作室
20世纪末,蒋月英先生离开了工作了20年的大型央企,希望去拜访人才更活跃、流动速度更快的民营企业。与此同时,阳光保险成立企业大学,向蒋先生抛出橄榄枝。之后的800天从0到1开始。
空降校长的挑战
我刚加入阳光时,集团只有一个培训部,合并为人力资源部。由于企业大学筹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多人选择离开,只留下阳光保险的3名员工和一些陆续加入的新同事。
这个时候有两个困难:一是没有团队,团队里的新人也在磨合;二是几乎没有培训产品和知识的积累。企业大学应该做些什么还不清楚。加入的第一个月,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给集团董事长做一个报告,汇报我们如何看待企业大学。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见到集团总裁,并与他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这对阳光大学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文化。企业如何看待自身和组织发展?如何看待梯队的成长?我们怎么看待管理?价值观、流程、制度等,在不同行业不同,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也有很大不同。从大型央企到民营企业,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都在不断磨合和调整。
《空降经典》
“理性蜜月期”这门课,就是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下打磨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也是我个人经验与一些有经验分享的空降管理者的结合。因此,这样的产品一旦推出,就非常有生命力,得到了很多空降高管、中层干部甚至高管的高度认可。这种职场经验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经验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空降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项核心工作非常重要,就是如何招人、找人。在招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确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记得当时,我们在朋友圈的招聘广告上花了不少功夫。其实,我们用这样的招聘广告不断明确目标、团结团队,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边准备边做生意过程中的高度认可度。
在困难中不断前行
在阳光大学的筹建中,我们不断梳理企业大学怎么建、怎么招人、专业力量怎么配备、未来业务架构是什么。当时我们有无数的想法,但是什么奏效了呢?每当我们在讨论中想出一些好点子时,我们就会觉得很有力量。
在此之前,我习惯了做大项目,习惯了大而专业的体系,所以在新的岗位上没有感觉到惯性思维。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有那么多好的想法,特别想大显身手,但是找不到机会。我们写了项目签,有帮助一线销售人员提升综合金融销售的“千人培训”技能培训、激发企业互联网创新的“黑客大赛”、面向集团总部管理人员的“阳光大讲堂”等大型项目。但是,我们当时很沮丧,它们提交给领导后被拖延了。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日常新闻打开产品开发之路。
“阳光面试官”的诞生
我们听说公司
负责招聘的小伙伴提到,公司内部人力资源招聘的一大瓶颈是面试官的专业化程度和面试技巧不过关,导致很多企业青睐的优秀人才无法加入。这个信息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认为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因为我从事人才选拔工作多年,对结构化面试的工具非常熟悉。为此,我们开发了一款名为“阳光面试官”的小产品。教面试官进行6个小时的结构化面试,让他们带着实用工具走路,确保经过培训的面试官能够提高准确性和专业性。
当时,他们和人力资源部商量后,表示非常支持,并进行了内部试讲。后来我们推出了这个产品。当时不知道哪些人需要提高水平,就在干部微信群里号召同事自愿报名。令我们特别惊讶的是,有三四十个申请人。如果一个班有15个人,你可以组成两个或三个班。我们感觉很好,终于可以出巢了。我们感到非常兴奋,精力充沛。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我们是谁,身上有什么标签,将来阳光大学成立上市以后,我们的门楣会有多高,其实我们都需要用产品和我们的服务去赢得客户。因此,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
7月,在我入职半年多后,阳光大学成立了。上市后,阳光大学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叫“人在路上”,是针对120名新上任的两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和专业培训。该项目极具创新性,完全采用新企名网干部工作中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管理、领导、认知等方面的真实场景,编写课程案例进行讨论、PK、寻找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出来后,总统很关心,问这门课是谁教的。是否会邀请案件真实业务部门的同事参与评审或担任嘉宾?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很实用,讨论的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当时我喊了一个口号:“我们所做的
领导力培训计划是基于商业智慧的领导力发展。“人在路上”项目在不同层级的新进企名网干部中分三个班实施,一炮而红。
这个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大学要有专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端茶倒水、安排日程、机场接老师、组织互动……而是要面对企业战略落地、业绩提升、人才梯队发展而工作。之后,我们小小的成功加深了大家对企业大学存在价值的认知--建立自己的产品体系。我们认为,面对民营企业如此快速的发展,我们要打造的产品体系不是越做越全,而是要做得有用、做得红。
事实上,随着产品体系的建立,阳光大学成立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年底,我入职阳光大学一年,阳光大学成立半年。在某些场合,我们受到了总统和领导人的表扬。我们做了很多接地气的产品,提升了团队的专业能力,对企业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真正帮助企业的战略落地。
和“阳光”的故事
企业大学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故事,最重要的是保持知行合一。要带头落实阳光大学上课、谈心的理念。言行一致,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在我看来,在建立企业大学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有团队价值观的统一。
我们刚组建团队时,如何让价值观保持一致?就是大家一起读书。当时,为了更好地与团队沟通,我们有空的时候有一些专业课程,比如培训技术、经典管理理论、测评工具、课程开发和人才发展案例课程。当时因为我们和人力资源部合署办公,所以我们内部的学习班也有其他部门参加。要用专业精神打开商业之路,汇聚业务部门的信任。当时是和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公司、子公司一起做的
交流。这些工作对我们以后正式入驻阳光大学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一个陌生的企业中,如何影响你的领导力。我们没有很多机会培养人们去见领导,而我是空降企业大学的校长。我该怎么办?我们当时就是这么做的。我成立了一个小组,把董事长、总裁、负责人力资源的高管以及各个板块的相关高管都请来了。他们相当于阳光大学的董事会。我们在群里每两周发一次工作简报,平时发一些做项目的照片。信息是点对点发送的,而不是海量信息。当时没有人回应,但事实证明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