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古桥文化
-王永伟
走进开县,你会发现,开江(今南河)、清江、普利江三条河流汇聚彭溪河,贯穿开县。三大流域溪流水道纵横,沟壑群山遍地。你会看到在山麓和田野之间宽阔的河流和湍急的溪流上架设着形态各异的古桥。正是通过这些桥梁,开县人才开始逐渐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
河流是自然,桥梁是文化,桥梁是人们征服自然的文化创造。开县古桥是开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县通过第三次全国文化普查发现,在我县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中,古建筑在整个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古建筑中古桥所占的比例却很大,达到7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开县现存古桥近50座,无论从现存数量、艺术价值、人文内涵还是保存现状来看,都堪称开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县古桥色彩斑斓,小巧古朴,别有一番韵味。其中,有雄伟壮观的多孔石桥,如岳西金水桥;乡间村庄也有涉水而建的单孔石桥或石平桥,如喻家小拱桥、九龙山双河石桥等;清江源头还有一座横跨江面的风雨廊桥--温泉七里滩廊桥。这些桥梁朴实无华,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魅力卓著。
在开县现存的文化遗产中,古桥具有一余(数量众多)、二全(门类齐全)、三古(年代远古)、四全(整体结构完好)、五高(工艺精湛)、六厚(文化底蕴丰厚)的特点。古桥本身的魅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除了桥梁本身蕴含的文化,开县古桥还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碑刻、蓝花楹柱、雕花栏杆(杆)、相关传说等。这些与古桥有关的建筑或传说,都是为了将文学语言嫁接到建筑意象中,充分调动文学语言
深化建筑意蕴,从而丰富桥梁的建筑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形象,可谓开县古桥的精神文化。
刻铭文。将记录建桥相关信息的文字刻在石碑上,再将石碑组织到建桥中,是中国传统建筑融合文学语言的一种较为庄重的文化形式。碑可以是简朴朴实的石碑,也可以是由碑座、碑身、碑头组成的宏大形象,甚至可以是碑亭。这些碑刻融合了文学、书法和雕刻艺术,本身就构成了建筑精品。开县很多古桥都设有石碑,甚至有的桥边还有亭台,从侧面反映了开县古桥文化。如九龙山双河石桥、临江万福桥等都刻在石碑上。义和的同德桥、中和的金桥、大金的双龙桥,都是单独修建的石碑和亭台。
用对联。在桥上设置蓝花楹柱、雕刻对联是开县传统桥梁建筑中最常见的现象。如今,开县的许多古桥依然存在。它利用汉字“字、音、义”的特点,形成上下连结的对称形式,短的六七个字,长的十多个字,风格各异,字形典雅;有的是精炼的诗赋,是诗歌的浓缩;有的是通俗散文的腔调,语言流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有的是普通的白话文,记叙着修桥人的姓氏和岁月。开县有很多这样的桥梁,但大多被人为破坏,少数幸存下来。
雕花栅栏板。开县现存古桥均为石砌,石雕围栏是桥梁造型艺术的重要方面。在其他地方,古桥雕板的形式多为艺术雕刻,书写艺术并不多见。在开县古桥中,不仅沿袭了雕刻栏杆的中国传统石刻技艺,而且大多带有文字艺术。雕刻方面,南雅人祭桥、龙门桥、铁桥锁桥、临江全德桥、万福桥等均用青石栅栏搭建,粗犷古朴。桥两侧的栅栏用精湛的刀法浮雕而成。
雕龙挂剑。开县古桥中,多座拱桥雕有龙尾,精巧逼真。同时
桥拱中间悬挂着一把斩龙剑。如白桥上的上拱桥和下拱桥、义河的同德桥、临江的万福桥、赵家的昌盛桥等。
桥是一种文化,每一座古桥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在开县,几乎每座古桥都有一段或美丽或凄美的传说。和长生桥一样,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长生桥”建成后,村民们邀请当时250岁的长寿老人李青云第一个踏上桥,因此当地取名长生桥。南雅的“人祭桥”有一个凄凉的传说,相传人祭桥桥拱修建时,卡到最后的石头无论如何都卡不到位。当一位匠人探出头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时,桥拱迅速合拢,将匠人的头挤进石牌里,桥拱合在一起,人们因此称他为“民祭桥”。
古桥也是开县人精神生活的写照。在开县的许多古桥上,我们都能看到或听到建桥许愿的故事。从金桥上提供的神龛,到福德桥,再到后世所立、坐落于桥碑之上的金关石桥……这些都揭示了开县人积殷德、行善事的良好品德。
这些建筑作为古桥的附加产品,体现了古桥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们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首先,为后人提供鉴赏指导。其次,深化了桥梁的文化意蕴,为桥梁景点赋文赋点,使其表达高层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联表达桥梁建筑的诗韵,这是开县传统桥梁美学的最大特点。最后,丰富了桥梁与书法美、工艺美的融合。古桥上的碑帖、楹联多出自当地名家之手,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端庄浑厚;在篆刻工艺上,既有阳雕,也有阴雕,集桥梁建筑之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工艺之美于一体。
建桥,从来都是为了跨越江河水域的便捷通行,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实用。而镶嵌在开县山水间的古桥,形态各异、千姿万韵,早已超越了其本义。就像一部灿烂的艺术史
秘书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每一座古桥都蕴含着时代特征,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开县辉煌的历史。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