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太谷人”
万亩林海写春秋--记范村镇千户沟村护林员刘再清
本报记者孙泰艳
刘再清是范村镇前湖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02年担任专职护林员以来,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他负责的万亩天然林、天然林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成为全县护林战线的先进典型。先后被范村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县政府评为优秀专职护林员、优秀村干部。
前湖沟村位于我县东部山区与榆社县交界处,风景秀丽,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由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数以万计的户外运动员来此观光旅游,护林防火压力大。为确保万亩林海安全,他风餐露宿、严密监控,累计制止违规野外用火379起,消除林海安全隐患82处。
这里万亩森林一望无际,碧波荡漾,3600多亩天然林、1万多亩天保工程林,是全县重点防护林的核心区。由于地形复杂,山多林茂,护林宣传和巡护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近年来,刘再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岗位,肩扛干粮袋,手持对讲机,日夜穿行万亩林海,护林火、保安全。春节、清明节是火灾高发期。为了让每个管护区的群众都了解防火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刘再清自制标语,拿着大喇叭挨家挨户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隐患逐一排查。近年来,他管辖的万亩林区从未发生一起火灾和盗伐案件。省水利厅领导对他所管辖的千户沟林区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太谷县千户沟万亩林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太谷县水质保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份看似平凡却社会责任重大的工作,凝聚着刘再清的心血和汗水。
16个春夏秋冬,5760多个日日夜夜,刘在临海清新部写春秋,扎根临海讲奉献,默默无闻地履行着护林防火的神圣职责。
这些年,妻子一直在外打工,家里10多亩庄稼地全靠他春种秋收。但为了万亩林海的安全,他常年奔波在方圆10公里内郁郁葱葱的林海中。春天本该种下的时候,他却没有太多时间在自己的田里耕种;本该在夏季除草的时候,他却没有太多时间待在自家地里精耕细作、管理农作物;本该收获秋天的时候,他又投入到秋季护林的战斗中。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庄稼地时,大片玉米已经被疯狂的野猪抢走了。一年的收成做了汤,妻子就向他抱怨。
刘再清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严格。他刻苦钻研护林业务,致力于提高业务素质。县、镇每年组织的护林防火培训和巡护活动,他都主动报名参加。他通过强化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护林意识,为日常护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他多次参加全县森林火灾扑救,不惧危险,英勇奋战。他多次在全县森林火灾中担任山地向导,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出色地完成了探路灭火任务。
“父亲给我起这个名字,也许是想让我保护好千户沟的山林,让青山常在,所以给我取名刘再清”。他说得轻描淡写,却默默无闻地坚持着信念,任劳任怨,用心守护着千户沟村的每一片青山绿水,为这一绿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从青年到中年,正是人生干事创业的“黄金时间”,但刘再清用青春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他把自己融入了这片绿水青山。“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动,还能上山,我就一定要当好我们(千户沟)的守护者、宣传员,直到腿脚不好。”
走进去
山路上,蓝天下,看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他笑了。也许这绿水青山,始终是他的使命。
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带动百姓致富--记我县苗木花卉产业创始人杨丕海
本报记者殷娜
上世纪90年代初,太谷刮起了一场绿色风暴。苗木花卉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截至目前,带动全县9个乡镇198个行政村成立合作社近50个,发展协会会员495户,种植专业户http://www.zhucesz.com/万户。全县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成为太谷最具活力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依靠苗木花卉产业致富的合作社社员、协会会员、种植专业户,绝不会忘记一个人、提起一个人、竖起大拇指点赞一个人。他就是杨丕海,是我县公认的苗木花卉产业的奠基人。
杨丕海是我县唯一的民营科研单位--太谷县花卉苗木研究所所长。曾任太谷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致富能手。他以超前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过人的胆识,率先引进培育新品种,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他用30年时间把苗木花卉种遍华北地区,用30年时间成就了一条致富路。
“寒门早立志,寒门出贵子”。杨丕海是家里的大儿子,年仅11岁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他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工作,早早铸就了他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乐于助人的性格。同时,他逐渐发现,仅靠传统农业种植养家糊口是个问题。1975年,当其他农民还在循规蹈矩种地养家糊口时,28岁的杨玉海率先从省药材公司引进,和村民杨义东等人尝试在庭院里种植枸杞树。种植面积为每人1分。
目前收入600元/分钟,是种植普通农作物收入的10倍。1979年,中央出台关于农村的75号文件,南咸阳村每人分自留地。杨丕海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带动村民杨丕东、杨丕友等人在各自自留地开始种植收益较大的花椒树、苹果树、核桃树等经济树种,同时种植集体土地3亩,当年均实现可观收入,迈出了由传统农业种植向农林经济作物经营历史性转变的第一步。
1980年,杨丕海引进侧柏,种了3亩。两年后,他以每株苗木元的价格卖给太原市绿化办,获得3万元苗木销售款。此后,善于发现商机、把握商机的杨丕海果断决策,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绿化苗木。几次探索实践后,我意识到,要想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必须靠好品种,靠科技。1981年至1982年,杨丕海自费到北京南郊珍贵针叶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种植园、公园勤工俭学。即使是极其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也没有抹去他对优良绿色品种的浓厚兴趣。期间,他勤于实践,对红叶小檗、圆柏、月季、胶东卫矛等进行了断枝、播种等繁殖试验。经过不断的试验、失败、失败的再试验,上述品种从外地成功引进太谷,成为国内将红叶小檗繁殖模式由扦插繁殖改为种子播种的第一人。南咸阳村苗木花卉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亩试验田,逐步发展成为几百亩、上千亩的产业基地。
少数人的财富不算富裕,更多人的财富才是真正的富裕。杨丕海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的号召,1984年,在县科委、科协的帮助下,他组织成立了太谷县苗木花卉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年,成立经济实体--太谷县花卉苗木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苗木花卉的联想与研究
研究院的成立,搭建了为民服务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为苗木花卉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杨丕海把科技培训和技术传授活动开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心连心传经验,通过发挥协会传、帮、带作用,苗木花卉逐渐从咸阳南部的一个村推广到全县九个乡镇,苗木花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