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谱写好中国梦的篇章”
大理市古生村白族村民李德昌永远忘不了“最幸福的一天”:1月20日,总书记和乡亲们在小院里亲切聊天,谈民情、谈生产、谈生计、谈环保、谈乡愁。李德昌高兴地说:“5年多来,大理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活更好了。”
盛夏时节,洱海的碧水清波与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构成了蓝天下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风景线。大理市古生村,绿树成荫,一块大青石上镌刻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一定要保护好渤海。”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生态环境,努力把古生村建设成为生态环保优先、传统文化厚重、田园风光秀美的幸福家园,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巧坤说。
苍洱大地上,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了“我不上班、我不干、我不保“,形成”决策科学果断、措施动态精准、落实坚决有力、作风勇敢顽强、全民共同参与“的进取态势,打响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和超采超建治理”八大攻坚战“,创造了”三库连通“”生态廊道建设“等洱海保护治理史上的新纪录。
“我们给新家取名‘索玛’小镇,彝语意为‘杜鹃花’小镇,寓意‘幸福’小镇。”面对记者采访,剑川县老君山镇新河村委会五组村民杨福财深有感触。86户323名彝族群众,过去住在高海拔的高山深井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老君山镇党委政府3年11次选址,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在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喜欢“索
和马小城一样,大理白族自治州聚焦深度贫困,突出“深度攻坚”和“巩固提升”两大任务,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干、困难干”专项行动。写准文章,在找新路子上下功夫;写好生态文章,产业兴旺展新颜;写好乡愁文章,感恩谱新篇。今年5月17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弥渡、云龙、剑川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州11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设医共体,服务百姓。”在祥云县何店中心卫生院,医生们正在对一位村民进行细致的拍照、检查,并通过视频远程与县医院专家会诊。卫生院副院长谢开勇说,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了基层“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愿意看病、规范看病、合理看病、方便看病。”
“望水兴叹”曾是鹤庆县六合乡等山区严重缺水的一个缩影。过去,旱季池塘干涸时,当地群众大多半夜起床,点燃火把,到处找水挑水。水和油一样贵。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先后实施了概算投资1亿元的“六合燕子崖提水”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彻底告别了“吃水难”。
一个个“镜头”,一件件惠民实事,生动展现了大理州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漾濞县光明村--乡村振兴的好日子
沿山路盘旋而上,沁人心脾的浓绿迎面扑来。粗壮的古核桃树散落成林,白墙青瓦的新房掩映在绿树下。如今,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有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云上乡村”。
59岁的彝族村民查洪祥西装革履,精神抖擞,胸前戴着一枚银色徽章:“云上村副总经理”。两年前,县委、县政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进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高标准打造“云上乡村”。村民“入股土地,让土地生金;核桃进”
社会,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产品进网,让土货变成金货;院子入景,让村庄变美变美;劳动力进园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村里按照规划建设了春园、夏园、秋园、冬园,分别种植樱花、绣球花、薰衣草、油茶等花木,现在真是四季花海,还能享受原生态农耕文化。”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杨雪明介绍,光明村总面积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白、傣、傈僳族5个民族,共有304户1296人,人均核桃树100棵。全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云龙县庙尾村--循环畜牧业促增收
“我爱那头温顺的驴子,它还驮着穷人和装满燕麦的袋子……”这是法国诗人叶迈的诗句,也像是云龙县庙尾乡庙尾村村委会主任杨建峰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他带领群众发展毛驴脱贫,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杨建峰曾是一名乡村医生。2017年4月,他注册了“丹武清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山东收购了86头毛驴。他在已建立的“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运营模式基础上,通过“毛驴赊账”“驴还驹”组合模式,鼓励群众托管养。毛驴育肥后,合作社称重按市场保底价回购活畜,冲抵农户贷款,实现滚动发展
“往年每到秋收,玉米秸秆、麦秸、稻草、粮草、干草等‘农业废弃物’扔不掉、烧不掉,可让我们头疼。现在好了,把这些送到合作社就能换钱,仅这一项,全村每年就增收280万元。”村民安艳雄高兴地说。合作社还成功探索出一条“粮-草-畜-肥-田”的循环农牧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土地污染,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互补。
杨建峰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一头毛驴一年产生的利润至少能达到3000元,带动了村里8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养驴。
大理市双廊镇--绿色发展新美丽
天蓝海碧,风轻云淡,漫步在大理市双廊古镇,街道干净如洗,商铺林立。随意走进一家客栈,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有人来,是生意;没人来,是生活。”在禹迹岛上,来自重庆的“海之墅馆海景客栈”老板安南说,通过各级政府、民宿业主和白族乡亲的共同努力,古镇的变化有目共睹。
如今,有着“苍洱风光第一镇”之称的双廊,经历了华丽蜕变。小镇既秉持独特的古朴、质朴、质朴,又传承独特的文化艺术,以洱海保护为“根”,以规划布局为“纲”,以环境风貌为“形”,以建管运一体化为“骨”,以文化艺术为“魂”,以打造双廊艺术小镇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双廊要向世界级艺术小镇扬帆起航。”双廊镇党委书记马晓宇说,按照双廊艺术小镇总体发展规划,用好“倒逼法、倒逼法、近战法”推进项目建设工作,让整个环境景观“美起来”,让百姓得到“实惠”。
大理市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保护洱海无悔
“1月20日,总书记亲切询问我家几口人生活怎么样,我心里很激动、很温暖、很幸福。”53岁的大理市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把总书记同他亲切握手交谈的照片挂在自家凌海家园客栈的大堂里。他坚定地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定要保护好渤海。”
“你看,这是小时候妈妈抱着我在渤海湖边的照片,海边都是沙滩。”何利成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记者,他从小在洱海边长大,命运与洱海息息相关,也见证了洱海的可喜变化。
“如果洱海水质变差,我们连生存都成问题,还有发展。为保护洱海做点什么,我从
我不后悔来了。“
如今,环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从门前延伸,凌海家园客栈的生意受到施工影响。不过,何利成很高兴:“渤海清了,环境美了,客栈来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