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打通影视改编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再拿1200万投资股东为影视公司宇明传媒
真实故事项目创始人雷蕾
文铅笔道记者刺猬
昨天,有“特稿梦之队”之称的ONE Lab传出团队解散的消息,“非虚构特稿”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相关行业企业家和投资人透露,随着网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的热播,影视市场对现实题材故事的渴求并没有下降,几乎每周都有导演或编剧上门寻求“正传计划”的改编授权。
今日,“正传计划”宣布完成12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影视公司晨鸣传媒。“真实故事工程”于204年6月立项,7月11日微信平台上线。故事包括稿件、投稿、记者编辑等。平台向作者支付稿费,获得独家版权代理,并在后端与出版社、影视公司建立联系,进行版权交易或联合开发。
雷蕾表示,“真实故事计划”的变现渠道依然多样畅通。目前,平台授权的故事中有三个项目正在筹备中,两个是院线电影项目,一个是纪录片项目。新一轮融资用于打造自己的小影视团队,在编剧方面做更多尝试。
此前,铅笔道曾对雷蕾进行过专访。以下为报告全文。
筹集300万元,他每天分享一个真实故事。一月集万名读者版权对接影视资源
“我们想看大象,就会有大象,但我们不会问大象是不是真的。”
一年前,媒体人雷蕾对一些创业者和创业现象冷眼旁观。
他还在微博上调侃傅牛堂张天一。“北大硕士卖的粉不一定比常德街上老张卖的粉好。”一年后,他站在实打实的办公室门口感慨,“不久前,张天一也站在这里”。他打趣道:“可悲的是,我没有得到真正的融资。”
今天
2006年4月,这位“超级舍不得”的创业者为了融资,前前后后见了40多家投资机构,最终拿到了300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高彰资本和平安创投。
他的项目叫真实故事项目,主打公众号,每天推送一个真实故事。口号是“每天从生活中拿出一个故事”。故事包括稿件、投稿、记者编辑等。平台向作者支付稿费,获得独家版权代理,并在后端与出版社、影视公司建立联系,进行版权交易或联合开发。
团队建立了500人左右的作者库,有媒体人、青年作家,也有各行各业能写故事的人。
自7月11日上线以来,平台共推送18个故事,平均阅读量过万。后台读者大概有三四个故事,正在和影视公司洽谈合作。
雷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热爱写作的人继续写作。
注:雷磊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其背书内容真实性。
蓦然回首,过去踩过的路,不经意间连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将前媒体人雷蕾引向了一条“勉强”的创业之路。
现在,他的创业项目是一个故事平台,每天分享一个别人的故事。以下是蕾蕾自己的故事。
时间回到2010年。他坐在旅馆的床上,看着电脑屏幕,呆了一整夜。
日前,他来到云南调研一起铬渣污染事故。这个地方有一个化工厂,旁边有很多癌症病人。当时,他前前后后采访了近30人,有工厂工人、当地农民,也有官方领导。
然而,很多采访资料堆在一起,如何还原成一个事件,他很难抓到,急得挠头。娃娃脸的雷蕾笑着回忆,这是他5年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非虚构写作,当时他在《南方周末》工作。
在南周待了三年半,随着20的离开潮,雷蕾也在4月离开了
都结束了。用他的话说,当时做特稿记者就是全国各地跑,了解中国人;他希望周游世界,了解其他未知的地方。
另一个原因是他对电影和电视的好奇心。
优酷的纪实旅行栏目《情侣旅行》满足了他的期待。本栏目讲述了一对北京夫妇环游世界、环球探险的故事。作为策划人和制片人,雷蕾要跟着全世界走。“我大致知道怎么写故事才适合影视化,以前写的时候不会考虑呈现画面的效果。”
整个剧组在亚马逊原始森林里待了近一个月。在拍摄间隙,我不相信伊帕内马湖的黑河里有鳄鱼和食人鱼。雷雷好奇地跳了进去。游了20多分钟,一条鳄鱼浮在水面上。“就在我跳的地方,现在想想都后怕。”
然而,新鲜感逐渐被疲劳消解。因为节目周播,雷雷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匆忙,喘不过气来。
当他从亚马逊回来,背着背包走进办公室时,几个女同事看到后都哭了。由于暴晒,磊磊被熏黑了好几个阴影,身上布满了蚊虫叮咬的痕迹。“白白出去了,回来后整个人都拖着。”
“10个月没休息了,太累了。”他感慨,“可能是做惯了媒体人,不适应大公司层层把关的体制,感觉挺要命的”。
年初,雷蕾离开优酷,加盟GQ。
重操旧业的他发现,身边能写的人都纷纷离开了媒体。很多人去创业公司、公关公司,还有人创业,或者去投资机构做投后服务。“当时大家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悲观情绪,觉得写作本身不赚钱。”
他感到遗憾,“我觉得他们很多人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但他们不再写作了”。
雷不禁怀念媒体的黄金时代。“原来大家在《南方周末》《人物》或者《中国冰点》《青年》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一些东西,待得很舒服。但是,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但是
仍有人坚持。雷蕾说起《GQ》的报道总监曾鸣,一脸敬佩。“他是南周最爱写作的人之一,现在还在一线写报告。”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个故事平台。“对于仍然热爱写作的人来说,这个平台是一个机会。”
当时类似的平台不在少数,比如启明的“天下Thelivings”。com、“正午故事”、“地平线非虚构”、“中国三明治”等。
他决定试一试,于是加入了国家故事项目,成为首席执行官。自去年10月筹备以来,全民故事工程微信号于今年1月初上线。“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就这么做了。”推送20多个故事时,阅读量基本稳定在http://www.zhucesz.com/万左右。
内容大多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比如年轻的作家、记者。“当时主要是投稿,我们后期再编辑。”
前期,第二个月粉丝量就涨到了6万。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内部管理层股权问题,雷蕾于4月退出了该项目。
心是不甘心的。“反正这么多人都在做故事平台,为什么我自己不行?”他害羞地低下头,“也争口气”。新项目叫真实故事项目,他忙着准备。
反思上一个项目,他觉得思路要调整。“依托传媒集团,故事还不够多元。”此外,大多数媒体人还在用写新闻的方式写故事,“更像是报道”。
他瞄准了一些职业。“医生、警察、教师,或者公务员,这些都是处于信息交汇点的职业,讲故事非常容易。”
目标有的放矢,然后团队在网上分门别类搜索。比如,主动联系一些垂直专业的公众号,在知乎上找到写故事比较好的人,互相推送。
广撒网,再屏风。“把觉得写得好的人拉到作家爱好群里,先跟他们聊聊,再安排一些主题,收集好后看没有挖不到的故事点。”正月里,组团来了
近200人丧生。团队里每天有五六个人待在咖啡馆里上网找人。期间,上一届全民故事项目的合伙人不断加入,团队增至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