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这些平凡的街巷里藏着千年的文化
春节期间,晋江安海镇迎来了大量返乡探亲、旅游的人员。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乡亲还是外地游客,大家都能在安海的街头巷尾感受到古镇的变化,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特别是“安平桥-历史文化街区-石经书院”人文旅游线路已具雏形,春节期间,更是赢得了海内外游客和游客的青睐。
这条旅游线路的人文历史故事是什么?未来又将以怎样的面貌与世人见面?本期,你将走进老街,了解藏在寻常街巷里的安海故事。
探访安海老街有多少动人故事
“大红灯笼高高挂,安平古镇年味浓。”在外打工的陈先生春节回到安海。他惊喜地发现,通往家的巷子里挂着一串红灯笼,喜气洋洋。他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下眼前的美景。
古街巷悬挂的红灯笼串联而过的线路,是安海镇迅速启动的安海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线路。线路起于三里街,沿石狮巷-西河井-大巷-关口巷(呈贡西路)-三里街(中山中路、中山南路),全长约1329米,串联起高长春古厝、石狮古厝群、陈清机器房、定林、下林、石井书院、三里街传统风貌区。
在三里街(中山南路),安海三里街历史文化街区大型展板为市民游客指明了旅游线路方向。
开启此次历史文化街区探访,首先要经过石狮巷。
据悉,石狮巷的起源源于巷口的石狮群。巷子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石狮就站在巷口的石台上。石狮有两尺多高,身上盖着红布,十分威武。平日里,巷子里的居民会摆摊祭拜,祈求一方平安。此前,因旧城改造,石狮暂存石井书院。
“红砖白石双坡,砖成石燕尾脊。”进入石狮巷,映入眼帘的是一
整排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古厝、高长春古厝、施氏古厝掩映其中。从高处俯瞰,可以知道低调的大门内部是另一番景象。
在安海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蔚为壮观的历史古建筑,还有古建筑背后脍炙人口的家国故事。
在安海石狮巷45号,有一座闽南红砖建筑,建于1929年,三开间,两进皇宫。它的外观古朴,然后在它前面竖立的两块石碑表明了它的省市文保单位身份。
这座有着89年历史的老房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慈善家陈庆基先生的故居。
说起陈庆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全安公路。这条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福建省第一条民营公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创始人就是陈清基先生。陈庆基一生心系家乡和祖国,主张实业救国,乐善好施。救济帮助了许多人,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因此,在陈庆基故居中,不乏名人题词。
在陈清基故居不远处,有一条宽敞的安海早期巷子叫大巷。主巷内的“定林”“下林”两大历史建筑在安海远近闻名。两座建筑的木石装饰精巧,雕梁画栋,大方华丽。业主们的善举,为这两栋建筑赋予了更多内涵。
据主巷居民介绍,“定霞林”是林瑞友、林瑞刚两兄弟的故居。兄弟二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热心公益事业。他们主张建安海明善堂,修路架桥,扶危济困。他们的善举被朝廷授予“仁爱善举”奖,广受赞誉。
古厝的人文故事令人动容。在安海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名人故居,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包括宗族、乡愁、民俗、信仰文化等。
陈氏宗祠、吴氏宗祠、李氏宗祠、高氏宗祠……历史文化街区方圆百米内,众多祠堂错落有致。据悉,祠堂大多精美
“风水”通常在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有些家庭建房时,往往先建宗祠。宗祠在该地区的集中分布也反映了该地区宗族聚落的密度。
据介绍,宗族祠堂建筑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大门、厅堂、灯柱、梁架、门前石心上竖立的“石旗杆”,建造时十分严谨典雅。
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也出现在石狮巷的吴氏家族。据悉,如今,吴氏宗祠内藏有广州十三行吴氏宅谱,宅谱上还刊载了一幅油画。油画上的吴家花园名为“安海乡”,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不忘祖辈从安海移居广州。
在安海传统街区,除了宗族、宗族的聚会,还有一种文化串联起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那就是“景璞”文化。
“三十六巷、二十四境、十八潭、九圩”是清代安海行政区域的地名划分。时至今日,这些地名大多仍被人们所使用。在“境”中,由于民俗和信仰文化的影响,架起了邻里之间见面沟通的桥梁。有事出门请邻居照看家;坐在门前的石凳上聊天;夜幕降临前点亮自家门前的路灯,照亮邻居的回家路,已经成为胡同里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或许在每一个安海人心中,古街巷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那些文化和记忆,可能是关于特色建筑、名人故事、祠堂文化、信仰文化,也可能是里弄里的一棵树、一个石阶、一个橱窗店、一个石敢当,都有历史的味道和生活的烟火气。说不清,但和这里的人息息相关。
接下来,安海镇将统筹做好古镇保护更新工作,不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市政设施,包括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卫生整治、6座公厕改造、导视系统建设、夜景工程、古建筑保护修缮等。
著名的石井书院重建尊德堂
春节期间,石
京城书院热闹非凡,迎春合奏、闽南语歌曲演唱、花灯表演、灯谜秀猜谜、灯谜电控邀请赛等精彩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游玩。
石井书院又名“朱庙”,原名鳌头精舍,是泉州最早授业讲学的书院之一。与泉山书院、萧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影响深远。
据了解,安海享“学开学堂”企名网。泉州文庙明伦堂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圣地金梁,理学源流开石经;海滨邹鲁,诗书咏遍桐城。”
安海文化界人士严长江老师说,“石井书院是安海人才的发源地,其核心意义在于,由于祖孙三代朱松、朱熹、朱氏的密切关系,使其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深远影响。”
据《重修石经书院记》记载:“绍兴初,魏斋尝为镇官,为官外入民之秀,传授正义之学,士人钦佩之。”在《安海志》中记载,朱松之子朱熹在同安为官。“我常到镇里和父亲讨论义理,镇里人更勤于学习了。”
石井书院在安海家喻户晓,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说起。
家住兴盛社区83岁的严老伯说,过去常说安海自古文风鼎盛,唐代就建立了鳌头社。宋代,朱松来到安海任镇官,工作之余在鳌头精社(原鳌头社)讲学。其子朱熹在同安为官时,常路过安海,与父亲的朋友讨论经典。因此,安海被称为“二朱国花”之地。
此后,在大路岁月里,朱熹的得意门生傅伯承感念老师的谆谆教诲,以“两件衣服”开启了鳌头精舍的“两个祖宗”。嘉定年间,安海镇官友江向全州县令邹应龙汇报,请求他允许将朱庙扩建为“如州县学”制度的书院,引起了县令的重视。他还通过拨款倡导建设,动员各界支持,命朱载(朱熹三子)负责此事,兴建大学
成殿、尊德堂、里府文、民兴、义中、启明王四斋等建筑。书院建成后,定名为“石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