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名字,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用最常用的词。晦涩的词语是禁忌。因为名字对于自己是要体现充分的意义的,比如寄托着一些希望和追求,但是名字是一种工具,更多的是为了他人的使用。
冰川研究人员|智库陈吉冰
我很少对我在微信上看到的东西感到惊讶,但周末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些东西,这让我很惊讶: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给两名护照上拼音相同的女孩发放了两张相同的登机牌,导致她们撞到了对方的座位上。这一事件惊动了地勤人员和安全人员,航班延误到第二天,其中一个女孩差点被拉下飞机!在另一场国际争端的边缘
这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发生在我一个微信的朋友身上,她把这个故事发在了朋友圈。
不管这个疏忽和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它再次提醒我们一个老问题:中国人的名字太多了。
1
我有一个同事和我一样是60后。他的姓氏本来很大,在中国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但他的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单字“伟”。他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仅上海就有6000多人和他同名,沈阳有2000人……如果所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人都能聚集在一起,至少会有30万人,足以组成一个县!
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同名中国人如此之多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人的姓氏太少了。据说,日本有超过10万个姓氏,而中国只有几百个。其次,中国人的名字用的字太少,通常最多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单字名字。在这种安排下,中国人的名字用词的选择相当有限。
实现企名网络
有人建议鼓励中国人改变他们传统的命名方法,以克服名字太多的问题。最受欢迎的名字是三个(或更多)字,如“张三”和“李四”过去,但现在“张一二三”,“李四五六”……
近年来,有很多别出生面的用英文字母或符号给孩子起名,比如“ZHANG C”、“Li beta”、“Wang”、......这引起了很多争议。在一些地方,公安部门拒绝登记,甚至出现了吵闹的行政诉讼。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法律对一个人的姓名作出明确规定。
在我看来,这些大胆的尝试看似创新,实则是庸人自扰。从法律上看,可以给孩子起名为“张日23”或“李贝塔”,但父母们难道不应该考虑孩子的未来吗?这种当下的“想法”会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麻烦。
我一直相信文化历史的进化论观点。简而言之,一种文化实践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如果它真的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那么它就会逐渐被淘汰和更新。
中国人的命名方法是悠久历史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同名的问题确实是由以上两个原因引起的,那么它应该在很早以前就困扰着人们,相应的改善措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制定出来了。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名字的相似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当代现象”,而不是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是中国名字结构的固有缺陷。
我也认为原因很简单:当代中国的命名水平比过去低得多。
事实上,名字相同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看看我们每天遇到的名字:卫东、建国、建军、“建新”、“学军”……以我自己的名字为例。我的名字很少被陌生人写对。我被写成“陈建斌”或“陈吉兵”是很正常的。
实现企名网络
这可以从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对名字的心理期待中看出。
但如果你是历史爱好者,我保证你不会在历史书上读到这样的东西。
2
如果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是某个特定时代的遗留问题,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我不这么想。
不久前,我去上海电视台做一个采访节目。其中一位客人是小学老师。她说,她的班级里现在满是子萱、子萱、完一、慧这样的名字……仿佛将来琼瑶奶奶的一个英雄也会成长。Y:字符字符Y:字符Y:字符characterAnd普通人必须查字典来读它。
实现企名网络
政治狂热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武断、奴性的命名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变化的是顺应潮流的内容。
我不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水平比古代低。这显然不是真的。大多数古人是文盲,许多人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尤其是妇女。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书中读到的大多数名字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粗俗和蹩脚呢?
你可以说我们读到的名字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来自官宦家庭。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父母甚至是文盲农民。
我认为这与古人对名字的认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名不正言正,言不正言正,事不正礼乐不正……”这是孔子的话。
古人对名字不像我们今天这样随意他们对它采取了近乎宗教的态度。因此,古代父母很少亲自给孩子起名。
有资格命名的人要么是一个家庭中最受尊敬的长者,要么是一个地方被公认为博学的老师。我的父亲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经告诉我,他直到上小学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学名,只有一个家庭昵称。他的名字是学校老师选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古代群众没有自己的文化认知(审美感知)或不敢认为自己有文化认知(审美能力),他们实际上是把当地文化精英的文化认知(审美观)作为自己的文化认知(审美观)。
而这恰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审美境界。
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那些上了几年学,然后赚了一些钱的人,自信他们是世界上最有知识和眼光的人。当他们给孩子取名时,他们的眼中没有一丝对精英传统的崇敬。他们的当代教育也告诉他们过去的“老人”是无用的。
然而,当他们把这种盲目的自信付诸实践时,他们为孩子选择的名字只不过是对社会风尚的盲目追随,很难谈论任何独立思考和由此产生的独特意义。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3.
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看看中国的地名。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么大的中国,光县级就有近3000个地方单位,但他们的名字几乎从来没有重复过!即使把日本、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半岛(主要是越南)等中国文化中的所有国家都包括在内,也很少有重复的名字。
考虑到大多数中国地名只有两个字长,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使用非常普通和简单的普通字符(如“上海”,“高雄”、“神户”、“江户”、“济州”、“河内”……这种不重复是更神奇的。
另一个现象,很多人一定会注意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老地名大多是优雅而充满意义,与庸俗的、荒谬的和令人费解的名字出现了近年来由于需要合并行政区划或所谓的“删除县建立城市”。
记得一年多前,福建省将泉州港、莆田港等港区合并,形成新的“湄洲湾”港,也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因为泉州港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名,它的消失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随着对文化问题理解的加深,我逐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最初的官方地名一般与朝廷“设郡”有关。因此,这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情,必须得到朝廷的正式批准,并由皇帝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