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坝县脱贫图产业扶贫第二节生态环境与新能源建设
一、生态环境建设
1977年,国家提出“谁造谁有”的方针,“以集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个人齐抓共管”,造林从“四边”发展到“两滩”(即河滩、荒滩)。全县共植树7万株,育苗公顷,苹果苗500株。
1980年,国家鼓励集体和个人植树造林,实行成片造林补助政策,即造林一亩合格,国家补助15元,育苗一亩合格,国家补助50元,充分调动了全民义务植树的积极性。此后,边坝县加快了植树造林的步伐。造林树种以杨树、柳树为主,采取栽植方式。
2000年,“荒漠化防治工程”启动。全县完成植树7万株,苗圃造林40公顷,更新60公顷,封山育林公顷,三针植树2700公顷。
2001-2010年,全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成片造林、重点区域造林。实施退耕还林、痕迹更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工程,县级响应国家“再造秀美山川”号召,坚持“以林为本、全民护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实现了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平方公里,荒山(沙)造林面积公顷,更新造林面积200公顷,周边(零星)植树http://www.zhucesz.com/万株。年末实际封禁田(沙)造林面积公顷。
二、新能源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有条件的地方开始利用太阳能发电。
2002年,在马武乡、都瓦乡建设太阳能项目,规模为20W太阳能106套,50W太阳能670套,投资1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建设。该项目解决两个乡镇18个村776户4499人的照明及部分家庭用电
耗电问题。
2009年,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实施,这是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建设项目。建设任务为500户,其中玻璃罐结构202户,水泥结构298户,总投资230万元。随着工程的建设,部分农牧区群众提前用上了干净、方便、卫生的沼气。同年,全县11个乡镇中有6个建成了乡镇级太阳能电站,装机容量达120千瓦。
2010年,该县继续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建设任务2000个,主要安排在草卡镇、边坝镇、拉孜乡、金陵乡等乡镇。
2012年9月,边坝县金太阳工程正式启动,全县多个无电地区安装太阳能设备2446套,标志着边坝县偏远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全县拥有太阳能公共照明的村庄达80个。
边坝县志办回归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