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我的观点。
事实上,很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很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并有各种想法可以尝试。事实上,这些尝试很多都是从线下到线上发起的,即传统医疗行业从业者正在向线上转型。
就我个人而言,2009年,我受某医院(非国有)院长邀请,参与其网站平台建设。医疗网站中除了在线交流等大项外,论坛、名医博客、在线专家门诊预约等半社交、半O2O的东西,甚至在线电子病历(根据用户手机号等识别用户)、类CRM的东西,都有比较成熟的思路。在当时我看来,他们确实超前了。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没有顶尖的互联网公司?
1.对于医疗领域的服务,从新用户获取、潜在用户营销、用户购买服务、用户使用服务四个节点来看,目前互联网真正能做好的只有第一个环节,即用户获取。
与那些完美渗透互联网的行业不同--比如招聘,已经在线上为用户形成了整个商业模式的闭环,招聘专注于职位/简历信息的发布、获取和流动,为企业提供优质简历推荐的好算法,为个人提供人性化的简历服务,助力竞争力提升……消费可以线上支付,服务全流程不需要招聘网站提供面对面服务,确保业务能运营。
但医疗行业始终离不开线下,线上传播甚至营销都无法覆盖。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
一位近视男士听说激光矫正近视很有效,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XX民营医院,开通了网上交流,开始对不认识脸的客服MM进行各种沟通,到最后,客服MM祭出了大杀器,您这种情况,还是建议您到我们医院去检查一下,我们需要了解您的近视度数、角膜厚度等信息
能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健康和医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对于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人群中,很可能病因不同、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治疗风险不同。患者(或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专业,这些信息根本无法从在线服务中获得。所有的在线交流甚至还没有完成营销过程的10%。如何才能保障用户消费?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在网站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吗?
营销都是线下的,更不用说服务环节了。尼玛即使动刀、针灸,也要亲自去医院。您认为网站对这些医疗卫生机构有什么帮助?
这也是每年大量医疗企业在搜索引擎投放大量广告的原因。每个人都不是傻瓜。同样的资金用在互联网上,在新用户的获取上ROI最高,效果也最明显,大家必然会投入。
2.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导致没有巨头的公司崛起
那么之前的文章说,现在的在线医疗健康网站服务产品简直就是弱爆款。
在网站类型上,最多的是机构自营的介绍性网站,一个在线对话功能,一个CMS和几个客服MM,目的是把搜索引擎带来的潜在用户引向店铺进行营销,这就结束了。在线服务和产品?对不起,没有那种逛店,行不行就知道了。我刚在网上告诉你没有问题。你敢治,你就不敢为我治。
然后是信息类,盈利模式靠会员服务费和……广告。丁香园做得比较好,有明确的用户群体、市场和愿景,但盘子太小,很难做顶级互联网公司(5000万活跃用户或100亿财年营收)。打个不确切的比方,丁香园就像知乎,目前看起来不错,但谁也看不到他们成为顶级公司的潜力,又或许他们不想成为这样有标签的顶级公司?
然后是电子商务,
直接卖非处方药、卖器械,只能勉强打造线上闭环,但离真正的医疗健康产业服务还很远。
除了上述模式,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为何难以落地正题、解决用户需求上升?
归根结底,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医疗行业用户的诉求完全传递出去,导致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相对滞后。
用户欲购买乐敦滴眼液==“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任务完成。
用户想找一份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投递简历,投票给感兴趣的公司==“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任务完成。
用户想和闺蜜在线斗地主==“QQ游戏直接邀请,任务完成。
用户每天想看几只股票的走势和信息==“企名网,大智慧,任务完成
...
这不是专业不专业深入的问题。
金融证券和理财保险的专业性是否可以与医疗行业相媲美?
你注意到了吗?所有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的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户的需求能够被准确表达、理解,并在线给予相应的服务。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
病情、不适、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无法通过键盘由用户的双手准确传递给网络另一端的医生,医生也不能保证仅靠互联网信息传递就能解决用户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可能相对不错,但在医学领域却是致命的--事关健康,胡闹就是死亡。
用户说他们腰酸背痛。网络另一端的医生能做什么?就连医生也不能保证“腰”疼的用户是否知道腰在哪里。
这是一个技术瓶颈,也是医疗行业的瓶颈。如何打破取决于每个人。
如果,我说如果,你手边有一个设备,扫描病人指定的部位,病人所有的生理信息:什么血型,血压,心电图
图片、脉冲,甚至类似的CT影像都可以制作出来,这些信息都可以根据医生的需求精准获取和分析,所以不用说,居家本地医疗肯定是水涨船高。用才八斗的话说,就是:“我妈,这是要送的!”
不YY,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