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介就是中介,不是融资租赁公司,他们不仅做融资租赁相关业务,还要匹配客户有什么样的资金。信任火了,他们就搞信任,租赁兴起后,他们就对接租赁。后来政府平台板块租赁下降,产业基金公司债、公司债ppp上升,很多中介玩的没有租赁公司没有特色。
中介的套路是一边处理政府关系,一边匹配金融资源,玩弄信息不对称(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因为门槛低,老板一般不会让新员工同时接触这两种资源,以防你两种资源都拿到后炒了他。中介行业学不到技术含量,但可以锻炼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做得好,就能积累好的政府资源。不会局限于融资租赁单一业务,转型门槛更低。做成一单生意后,奖金丰厚。我也遇到过非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中介公司跑业务的人。不过,随着近几天朋友圈里地方债整改事件不断,政府中介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比之下,企业中介大多玩弄于股掌之间,或者政府中介百无聊赖,扒了几张融资难的企业单子,都报出了发大财的态度。这个市场比政府融资市场小得多。不过,在降息和营改增之后,通道业务的空间也被压缩了不少,个人并不看好这个方向。
台资租赁公司薪资不高,走传统租赁路线,更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企名网幅度会比较大。未来想跳槽时,他们在租赁行业的认可度也不错,可以转到各个细分领域,但与中介相比,完成一个项目后的奖金会低很多。
这两者是积极的,也是奇怪的。在项目短缺、规避风险的情况下,租赁公司要稍微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