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启茂: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芯片独角兽寒武纪:这不是终点!
科创板上市首日即成为“AI芯片第一股”,市值突破千亿元。
近日,芯片独角兽寒武纪向中国核心产业交出了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不过,光环背后,业内“不看好寒武纪”的声音也比比皆是。技术护城河的争议、商业落地能力的质疑、与华为的竞争关系……都给寒武纪蒙上了更多新的迷雾。
寒武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其创始人陈天石对外宣称,寒武纪原本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的是数亿年前生命多样性大爆发的时代。从此,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
取名“寒武纪”,是对人工智能能像生命一样爆发的憧憬。
寒武纪的产品就像名字一样,在成立后短短四年时间里确实爆发了。
但为何已成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猜测其上市并非一锤定音?
在AI芯片创业大潮下,
寒武纪突破进退两难
如今,国内新增AI芯片设计企业30余家,如比特大陆、地平线、天智智芯、易智电子、探探科技、随远科技、嘉楠科技等。
这些公司的产品也独树一帜,功耗、性能、应用场景各有风格,能够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寒武纪需要与这些公司竞争。
与此同时,寒武纪还要应对来自巨头的压力:既有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行业传统巨头,也有华为、阿里等跨界玩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华为的竞争。
众所周知,寒武纪以“华为海思供应商”成名,但随后华为转身之后,主营业务受限,一度陷入衰落,因此外界一直质疑其成长性。
但现在,寒武纪更严重的问题是
目前,华为海思在寒武纪布局的终端、云、边缘芯片领域均有直接目标产品。
而且后者在制造工艺和性能上与寒武纪产品相当,或具有一定优势。正面交锋,谁能赢仍是一个谜题。
承载着中国核心产业的期许
但技术竞争存在短板
寒武纪背靠中科院团队,在业内属于学院派。作为全球少有的全面系统掌握智能芯片核心技术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的企业,寒武纪无形中被外界赋予了民族AI芯片产业的重担。寒武纪也必须作为榜样,在这片AI智能蓝海中勇往直前。
但事实上,尽管寒武纪表示在云芯片和智能计算集群方面投入巨资,优化AI和算法,研发了智能处理器指令集、微架构等一系列创新关键技术,但与国外技术相比始终存在短板。
比如,自身行业缺乏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生态,可能会增加未来商业市场落地的难度。
正如陈天石自己所说:“英特尔52岁,AMD 51岁,英伟达27岁。寒武纪只有4岁,与业内前辈相比还只是个孩子。”
上市或面临资金压力
未来任重道远
AI芯片是典型的“周期长、回报慢”行业,也是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说白了,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需要在芯片研发的前期继续“烧钱”。
这也是寒武纪成立4年来一直亏损的主要原因。并且从本次寒武纪上市的招股书内容来看,这种亏损在未来2-3年内还会持续出现。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寒武纪自成立以来经历了6轮融资,估值已经结束
200亿元,再加上AI资本退潮的背景,其从一级市场融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所以寒武纪之所以如此着急上市,是因为缺钱。
另一位芯片行业资深投资人表示:“寒武纪快速上市后,受市场和环境影响,不排除寒武纪为了追求短期财务收益,会制定更多短期市场计划,比如更加注重理财,拿出部分资金对外投资,获取短期收益,让财务报表更好看。这是在资金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但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
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寒武纪的未来充满争议。寒武纪的上市,无异于让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过早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因此,寒武纪面前的这条“康庄大道”其实布满了荆棘。从中国到世界,寒武纪还没有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元年。
写在最后
让我们回到寒武纪的名字。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因为正是三叶虫启发了其他生物,开启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序幕,生物界真正大爆发。
国产芯片的追赶,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逻辑,不是一下子进化出一个特别强大的物种,而是进化出一群非常多样的物种,各自寻求自己的生存。
正是这种“饱和”的进化,才能选出最适合生存的物种。
所以寒武纪真正的出路应该是和整个产业集群一起努力进化!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