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看,钻探是古典矿藏的隐喻,探索和挖掘其中的精华。
原件:
“人家说了,我就再做一遍。”“人家说了就不用做,我做了就不用说。”作为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国立大学的两年时间里,对他印象深刻。那时,他对诗歌没有兴趣,对研究很感兴趣。
他在钻探古籍,像是在地壳里寻宝。升得越高,爬得越努力;越钻越狠。他要把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吃掉、消化掉,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已经远远射到了历史之前。他想开一个文化药方来救济我们这个衰落的国家。
从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仅仅处于“望”的起步阶段。他从唐诗出发,见不到花园,下不了楼,花尽了心血。
晚年的杜甫懒得“一月不梳头”。温先生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所以他没有时间。米饭,几乎忘了吃饭,他贪吃精神食粮;他晚上睡得很少。为研究,他惜殷分殷。夜光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了光明的道路,也“漂白了墙壁”。
本文摘自现代臧克家《说与行--闻一多先生言传身教实录》
写作背景:
《说与行--记闻一多先生的言传身教》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kèjiā)的作品,最早发表于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在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说与做》,2017年春季修订后恢复原书名。课文由魏东朗读。
闻一多前期致力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转变。但作为一个杰出的学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言行一致的仁人志士,他是始终如一的。
这篇文章非常简洁,全文只有1000多字,突出了
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巧严谨的结构、凝练的诗意语言、精准的抒情论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结构良好。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来引领全文,第一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复行,而行而不言”,展现了温先生的“学者风度”;后半部分,闻一多先生“说”与“做”,言行一致,完全一致,显示了温先生“革命的一面”。上下之间,用总承上、总启下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关于作者: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他用自己的名字臧远望,笔名邵全、何佳。国立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忠诚爱国者闻一多的学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