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红古区民政局“十大实事”,彰显为民情怀
兰州市红古区民政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在学习中,激发民政为民、民政为民的民生情怀。各部门通过深入调研,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主动走访困难群体需求,聚焦特殊群体困难,梳理出“我为群众办事”10件实事,迅速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在群众所急所盼之中。
一是在老年人的关心下,今年建成了两个城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拓宽红古区社区养老的途径。建设2个面积不少于750平方米的具有全托、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提升红古区养老服务综合水平。
二是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水平,切实提高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城乡低保标准提高8个,由每月783元提高到每月846元。对低保户中大病、重残、老年人、未成年人(学生)支出较大的重点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助提高到600元以上,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由每月369元、350元提高到每月399元、378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由月人均补助1018元、480元提高到1100元、519元;护理标准按照全自理、半失能、全失能三个等级,由每月120元、220元、320元提高到140元、280元、4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由100元、50元提高到110元、60元。
三是落实“两保一孤”综合责任保险,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筑牢防线。为全区1158名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134名城乡特困供养对象、32名城乡孤儿购买“两不愁一孤儿”民生综合保险项目,人均保费80元。
四是开展
“排忧暖心传党恩”慰问活动。组织全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走访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了解困难需求,对重病重残人员、老党员等开展“七一”前慰问活动。
五是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推动救助理念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动态管理和监测预警作用,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减少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救助,做到“因策找人”。
六是大力推进殡葬设施建设,切实降低群众丧葬费用,减轻丧亲负担。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殡葬设施成为城市人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顺应群众呼声,弥补红古区殡葬设施短板,将公墓、殡仪馆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实施。项目建成后,可解决该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殡葬需求,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七是开展传统节日为老服务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人人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为经济困难老人送温暖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节日的关爱送到老人身边。
八是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行动,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全力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安置工作,让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家住。
九是养老机构实行“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每天一锻炼”措施,丰富养老入住人员精神文化生活。每月组织人员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志愿服务等开展一次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和需求的主题志愿服务和慰问活动;每周举办一次适合长者的团体活动,例如
《忆往昔茶话会》等,通过生活回顾接受今昔之别;每天早晚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参加广场舞、老年健身操、手指操等体育健身户外活动。
十是开展民政服务项目便民行动,通过采取网上办、简化办、承诺办、压缩办、预约办等措施,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民政系统实施便民利民专项行动,民政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社会组织审批压缩时限、简化流程,无人抚养儿童认定减少证明材料,实行告知承诺办,婚姻登记实行预约办。
今年“七一”前后,兰州市红古区民政局将全面落实“十件实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好,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党的百年华诞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