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语中,什么是“岳阳”?越,《石鼓》曰:“山高而尊越。”《说文解字》云“曰,大山也。”杨,《尚书·禹贡注》:“山南谓之杨。”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夏卷郡西设巴陵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设巴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巴陵郡为霸州,开皇十一年(591年)改霸州为越州。元巴陵郡属越州道,明清属越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岳州首府,改巴陵县为岳阳县。
1960年1月2日,岳阳县城关镇、城陵矶镇分析为岳阳市。1962年10月20日,撤销岳阳市,恢复岳阳县城关镇。1964年9月22日,在岳阳特区设立。1970年,岳阳特区更名为岳阳楼区。1986年1月17日,撤销岳阳市区,设立地级岳阳市。
神话传说
《山海经》中有一个传说,四川有一条大蛇,叫巴蛇。据甲骨文记载,巴其实是一条蛇。Ba上面的长正方形原本是一个有点的椭圆,代表蛇头,下面的弯钩代表弯曲的蛇身。“巴蛇吞象,三岁出骨”。可见蛇是大的;夏,后羿杀民,射十天,杀天灾,赴四川追捕巴蛇。大蛇无路可走,即从巴峡到巫峡,再下襄阳到岳阳;顺流而下逃走,本想躲进洞庭湖藏身,没想到后羿尾随在此将其杀害。死后蛇骨堆积如小山,故名“霸丘”。
八丘其实就是城里的天岳山,一座长宽仅300米、高不足10米的小山丘。唐开元四年(7),左宰相张说因与宰相姚崇有差距,被贬为越州刺史。上任后,城内天岳山南有官邸花园和露台,称南楼、岳阳楼。后来,由于南楼年久失修,后人将南楼重修,迁至天岳山北约四里的原鲁肃阅兵台,在此建有三层六方、斗拱飞檐的亭子
如果不在天岳山南,就不再叫南塔,只叫它的绰号岳阳楼。
此后,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文忆岳阳楼,吟诗作画,使岳阳楼声名远扬,于是巴陵城逐渐被称为岳阳城。
历史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周敬王五十年(前505年),西密城建于此,为疆域筑城之始。秦并六国,岳阳城大部属长沙县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夏郡。建安十五年(210年),东吴孙权在平江县东南的金浦关设立汉昌郡,这是岳阳城的开始。
三国公时,东吴派来的横江大将鲁肃率万人驻留于此,修建八丘堤阁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巴陵郡。惠帝元康元年(291),置巴陵郡。县治在巴陵城,岳阳市从此为县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439年),设巴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废县为州,改巴陵郡为霸州。开皇十一年(591年),改霸州为越州。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改越州为越州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都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开放岳州为通商口岸。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岳州首府,改巴陵县为岳阳县。民国三年(19)五月,置武陵道,岳阳郡属武陵道。民国五年(19)十月,撤销武陵道,岳阳郡划归湘江道下。民国九年(1920年),岳阳县直辖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立第一个行政监察区,下辖岳阳县、浏阳县等10个县,专驻浏阳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调整为8县,专署改为岳阳县。
1949年7月20日,岳阳县和平解放,划归长沙专署管辖。1952年9月,长沙专署更名为湘潭专署。1960年1月2日岳阳县城关镇、城陵矶镇分析为岳阳
市,岳阳县承办。1962年10月20日,撤销岳阳市,恢复岳阳县城关镇。1964年9月22日,在岳阳特区设立。1970年,岳阳特区更名为岳阳区,区域设在岳阳县。1975年10月29日,岳阳市恢复,与岳阳县一起划归岳阳特区管辖。
1981年10月20日,撤销岳阳县,并入岳阳市,属岳阳地区。1983年2月8日,撤销岳阳,岳阳升为省辖市。7月13日,迁址岳阳地区,行署驻岳阳市。1986年1月17日,撤销岳阳,设立地级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