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领导,从今天开始,让我来写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第一篇文章,我就从黑银和铜开始,好吗?
领导:什么黑银变铜,你看清楚了,就是黑铜变银,好吗?我每次都念错!
我:……
好了,黑铜去银,黑铜去银,黑铜去银,重要名字要念三遍!
其实,这样一个新奇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没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深深的陌生。不止我一个人,身边很多人都记得或念错了这个名字,甚至觉得别扭。
而乌铜银是云南独有的,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非遗绝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北京景泰蓝齐名,被称为“天下铜艺独一”
“乌铜”形容青铜器的颜色,“走银”指的是在铜胎上镶嵌银的工艺,因此得名“乌铜走银”。如果是镶金的,你也可以叫它“黑铜走金”。你还记得这个吗?以后不要像我一样读错顺序了!
初见“去”字,望文生义。我以为和云南茶马古道的马帮文化有关,脑子里填满了一幅骑马四处游荡的画面。嗯,我不知道有没有像我这样想象力丰富、花团锦簇的朋友。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黑铜银始建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铜胎上雕刻各种花纹,然后将熔融的银(或金)水填充到花纹中,冷却后光滑抛光。时间长了,底铜自然变黑,露出银(或金)纹,呈现出清晰的黑白(或黑黄)装饰效果,古色古香,典雅别致。
这种神奇的手艺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云南石屏县工匠岳富在炼铜时,不小心把手上的一枚金戒指掉进了炉子里,戒指一下子就熔化了。后悔之后,他气愤地把周围的银子和其他金属都扔进了炉子里。气体消散后,他发现炉子里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合金铜,而且是黑色隐藏的
如有金黄银白的线条,他尝试用这种合金铜制作工艺品,经过认真研究琢磨,最终成就了“黑铜走银”的非遗绝技。
历史总是那么戏剧化,重大转折和变化总是在偶然的瞬间。
然而,只有偶然的惊喜,没有必然的刻苦训练,是成不了真正的绝技的。
从黑铜中取银的过程非常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将黑铜合金与优质铜、一定比例的金、纯银混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黑铜合金。这是基础。如果掌握不好,黑铜的颜色就会变黑,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2.锻造黑铜片。黑铜合金通过锻造和轧制,制成不同厚度的黑铜片。
3.在黑铜片上雕刻图案设计。裁剪下料后,在黑铜片上画出所需的图案或文字。线条要流畅,然后用凿子刻出各种图案。雕刻的深度取决于黑铜片的厚度。
4.银色走路。这是过程的本质。需要用纯银片或纯金片填充图案。先在黑铜片雕刻处熔化纯银粉或纯金粉,再高温熔化银粉使其液化。银水顺着雕刻的图案痕迹流走、充盈、融合,以“走”为丰满的程度。
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功力,需要对火候的精准把握。铜的熔点为1084度,银的熔点为960度,两者仅相差140度。稍有不慎,铜和银就会熔化在一起。因此,即使是大师,在“拿银”这一步,也依然会有30%的失败率。
5.焊接和装配
将黑铜片用好银研磨、组装、焊接,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这是任何黑铜银工艺品所必需的关键工序,焊接和组装的质量决定了一件产品的最终质量。
6.抛光和研磨
组装成器物后,需要手工打磨,清洗、抛光,使其呈现银白色线条。
7.黑色
在治疗过程结束时,你得用手掌盖住它。双手出汗后,可以边捂边搓。通过与黑铜长时间的揉捏和化学反应,在黑铜表面形成天然氧化保护膜,呈现出均匀、美观、黑色的闪亮色泽。
如此复杂,纯粹靠手工,所以直到今天,黑铜每月最多只能保证2-3个成品的产量。
都说物以稀为贵。我想这个“贵”不应该只用价格来解释,而应该用“珍贵”来解释。
想一想,一件古朴典雅的黑铜银作品,可以用简单的黑白金色营造出雅致的韵味和端庄之美。难道不比一些靠品牌宣传虐街的奢侈品有多少品位吗?
在我们美丽的中国、七彩的云南,有太多令人惊叹的非遗精品,都将汇聚在我们绚烂的纳西小镇,随时等你大开眼界!
以后遇到一个很低很虚荣的绿茶婊子,当大家都在嘲笑身旁的弱女子时,你也会炫耀自己的名牌。可以见路不平,拔剑相助,步履优雅,默默地对着她竖起戴着戒指的中指。她正要发火时,你突然轻描淡写地跟她打招呼:“嘿!黑铜变银,300年世界顶级手工奢侈品,你听说过吗?”
然后,带着一脸民族自信的自豪,阔步扬长而去!
“责任编辑:卓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