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初九,云贵监察署创办《滇南钞报》,开创了云南报纸的历史。这份报纸用云南皮纸单面直排印刷。它的开口比现代报纸略小。每期四页,每页以中缝隔开,可折成八开的标志。它是中国早期报纸典型的书本式版面,由监察部机关报局编辑,分发给各府、司、州、县。报纸主要刊登皇帝的法令、总督府的奏折及其相关文件,以及本省重要事件的杂抄。同时摘录《泰晤士报》《申报》《紫林西报》《四川官报》等外国报纸,以及西方新闻、新知。光绪三十四年三月该报停刊后,监察部先后出版了《云南政治官报》和《云南官报》。宣统元年至三年,革命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办了《云南日报》《滇南公报》《民族方言报》《云南旬报》等报纸。
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成功,《滇南公报》继续出版,直到1912年11月。此后,云南都督府创办了《大汉云南报》,很快被《云南政治报》所取代。护国运动期间,云南都督府于1939年1月10日创办的《逸生报》,一直出版到1939年8月。这一时期,政党报纸也相继出现,如《云南日报》《云南民报》(后改为《滇南民报》)、《华南新报》(后改为《新云南报》)、《天南新报》《共和国云南报》等。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私人报纸,如《振华日报》《崇实日报》《滇生日报》《国民日报》《觉报》《中华民报》《中华新报》(昆明版)、《中华日报》《响亮日报》《救国学报》等。
下图为民国元年周末《滇南公报》增补画报部分内容:
随着“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云南各类报纸相继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至1925年间,省城昆明出现了52种报纸。除《逸生报》《滇生报》外,新办了《爱国日报》
、《点超》周刊、《创新》周刊、《民觉报》《民知报》《军报》《金碧报》《复旦报》等;还有一些办报时间较短的报纸,如《新民报》《兴文报》《民生报》《云南午间报》《振亚日报》《云南新闻》《云南方言报》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叛变革命后,龙云执掌云南政权,云南报业进入低谷。1927年至1930年,虽然新创办了《云南民报》《云南晚报》《民生报》《云南新报》《新商报》等几家报纸,但仍受到当局的限制。到20世纪30年代初,报纸只剩下10多家。1930年5月,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创办《云南民国日报》。1935年5月4日,云南省政府创办《云南日报》。抗战前夕,许多报纸相继停刊,只剩下《逸生报》等几家报纸。
抗战时期,云南报业重新活跃起来。内地的一些报纸迁往昆明出版,当地又成立了新一批报纸,一些专县也成立了报纸。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云南出现了68种报纸,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5种。除原有报纸外,还有从南京迁来的《朝报》、从天津迁来的《义世报》、在昆明重新出版的《中央日报》(昆明版)、泰国华侨创办的《侨光报》等。新成立的地方报纸有云南本地人创办的商业报纸《正义报》、国民党第五军创办的《扫荡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编的《文化周刊》、西南周刊、昆明周刊、生活指南、中南报、真实报、自由论坛周刊、商友报、中国经济报道等。各地开办的报纸有昭通的《滇东日报》《云南日报·昭通版》,个旧的《曙光日报》,丽江县的《丽江舟谷》,大理的《滇西日报》,腾冲县的《腾越日报》,保山县的《保山日报》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
有的报纸搬到了原来的地方,有的报纸停刊了。《云南日报》(该报停刊后又出版了一份平民日报)、《扫荡日报》(更名为《和平日报》)、《云南民国日报》(更名为《民意日报》)、《正义日报》、《朝报》、《中央日报》等原有报纸继续出版;新创办的报纸有《复兴晚报》《大观晚报》《中央时报》《昆明新报》《龙门周刊》《复刊》《观察家报》和各专县办报纸,报纸总数不断增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云南省工委、中共滇桂黔边区委领导各地(市)委、学校党组织和滇桂黔边区纵队各支队先后创办了《战斗报》《盘江报》等20余种报纸。
1948年至1949年,国民党当局大肆破坏报业,特别是1949年,所谓“九九”大清洗后,大批记者被捕,报纸停业。昆明只有《平民日报》和《中央日报》继续出版。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后,云南报业得以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