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来自蚂蚁集团的人士回应称,蚂蚁还是原来的蚂蚁,坚持创新,用科技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标签改了。真的是从“金融”到“科技”?
近年来,不少主要营收来自放贷业务的公司一直在不断改变标签定位。从P2P、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技术、科技……
然而,标签名称的改变并不能说明企业的实际定位。如果剥去“技术”的外衣,从具体收入构成来看,金融或放贷仍是这些机构收入的主要支撑。
如果我换了背心我就不认识你了?
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然名称上已经去掉了“金融”的标签,科技属性得到凸显。
事实上,蚂蚁金服的更名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铺垫。
去年7月,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表示,“蚂蚁(金服)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家金融公司,我们一直是一家科技公司。”
同月,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随后传出蚂蚁金服可能一分为二的消息。当时有消息称,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将划入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科技业务仍留在蚂蚁金服。这一消息随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其承认已成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
今年3月,蚂蚁旗下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这被外界视为蚂蚁金服更名的前兆。
事实上,除了蚂蚁金服,近年来更名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不在少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名称由“金融”改为“科技”或“数字科技”。
比如2018年11月,品牌升级为“北京”
东数分公司的京东金融;2019年4月,变更为久富金科,即“久富数科”;2019年7月,首笔以“宜人金科”为品牌的线上贷款升级;2019年11月升级为“信也科技”拍拍贷......
明明都是做金融业务的,却说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巨头名称中剔除“金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对金融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持牌经营成为趋势。央行行长易纲多次公开强调,金融要坚持持牌经营,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要取得相应的牌照才能开展业务,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加强金融监管。
不过,“科技”更名并不意味着去金融化,也不会削弱金融业务。毕竟每年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都在那里。
收入仍靠放贷
就此次更名的蚂蚁金服而言,在金融科技的外衣下,借贷业务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透露,“蚂蚁金服公司100亿利润中,有45亿利润来自重庆的两家小贷公司。”
这两家小贷公司,即重庆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分别是蚂蚁金服“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
拍拍贷是国内第一家P2P网络信贷公司,开创了国内P2P行业。2019年11月,拍拍贷突然更名为信也科技。
拍拍贷创始人兼联席CEO张军表示,拍拍贷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公司,拍拍贷的金融科技其实是一项“助贷”业务。
本质是借贷。
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乐信,早期名为分期乐,旗下还有P2P平台桔子理财。虽然后来更名为乐信,主打金融科技,但其收入仍离不开信贷业务。
根据乐信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一季度末,乐信贷款余额585亿元,同比增长。
再来看已经升级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宜人金科”。虽然2019年总营收同比下滑23亿元,但2019年信贷营收仍达到1亿元,占比75。总收入的5%。
哦,对了,宜人金科原来叫宜人贷。
此外,还有主打“金融科技”标签的趣店、小影科技等。趣店今年一季度录得亿元营收,其中金融业务收入亿元。
不“贷”靠“技”,亏了4亿元
如果不靠放贷,那些只靠为这些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服务赚钱的企业,经营状况怎么办?
极光大数据于2018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专注于技术服务的大数据服务商,提供金融风控服务、客户洞察服务和行业研究服务。已与海尔小金、招联小金、卡牛、万达普惠、爱钱进等机构开展合作。
近日,极光大数据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营收1亿元,净亏损5100万元,同比增长115。
当然,极光大数据不仅现在是亏损的,从20世纪以来,其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极光净利润分别为万元、亿元和亿元。
也就是说,向放贷公司提供服务而非放贷的极光大数据,从20家到现在,亏损近4亿元。
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转行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