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象征,是文明的密码。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灵魂,确立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和精神。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的很多信息都储存在汉字中,因此解码汉字就是破译中华文化。
家长国学堂,今天,我们学习安徽省“皖”的简称,追溯江淮流域这片土地昔日的辉煌。
(文化解读)
“宛”,从白到尾,形声字。但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并没有收录此字,其古意难以判断。《康熙辞典》引宋代“广韵”为“星也”,引宋代“集韵”为“光亮之貌”,与其“白”的形制相吻合,因为“白”字本身就有光亮明亮之意。
《集韵》对“宛”字另有解释:“宛,地名,在蜀。”《地理释义》:“蜀州春秋时为安徽,汉为安徽郡。郡西有山有水。”《宋史·黄庭坚列传》:“初游安徽,乐临泉胜。”“注”:“潜山,一万公山。万博始封。今属安庆府。”这样,目标就指向了皖西南的潜山。
潜山又名万山、万公山、天柱山、万岁山、万寿山等,是大别山余脉,主峰挺拔于万山之间,故名“天柱峰”。汉武帝曾将其命名为“南岳”并登临朝拜,比安徽另外两座名山黄山和九华山还要古老。
一般说来,因为春秋时期有一个安徽古国,所以山名万山,水名万水,城名宛城。但“万”字从何而来?是因为安徽的国君叫万公,所以这座山叫万公山还是万山?这似乎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
但在看了一些天柱山和天柱峰的照片后,我感觉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它名字“万山”的答案。天柱山在地质学上被称为“万山”,其山体是特殊的“万山岩体”,一种泛着白光的花岗岩体。它的名字叫“宛”,颜色是白色的。变千“万”为十全十美“
端“,再加上一个”白“字,不就是”皖“吗?我怀疑”皖“字是专为万山或天柱山而造的。
“安徽”的省名始于清康熙六年,取中国“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母合成而成。在安徽,万山万水的文化是安徽文化的源头,比安庆文化、徽州文化还要古老。所以,安徽最后一个简称选择了古代的“皖”,而不是后来更有名的“徽”,可能是出于相得益彰的目的。
今安徽北部属淮河流域,中南部属长江流域,南部属新安江流域,均属古九州扬州。地势由北向南逐渐抬升,排列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地,其间河流、湖泊、山水都很好,但风景最美的还是皖南,这里集中了天柱山、九华山、黄山三大名山,尤其是黄山,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企名网堪称全国之最。
但是,安徽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不是靠山水而是靠战略地位和文化影响确立的。我们研究江苏的“苏”,就知道秦岭-淮河线和长江线是中国南北的两条重要分界线,既是气候植被的自然分界线,也是文化风俗和政治军事的分界线。大多数情况下,南北军事或政治力量对抗或平衡时,以淮河为分界线,如三国时的魏、吴,东晋时的前秦、东晋,南宋时的金、南宋;如果北方势力较强,则南移至长江北岸,以长江为分界线分江,如南北朝时北齐与南陈之间;这条线一旦推过长江,基本上就是南北统一的局面,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之间。
隋唐以前,中国豪强打天下的决战地区是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故称“逐鹿中原”;隋唐以后,争夺天下的主战场也南移,移至江淮流域,应称为“争夺江淮”。安徽地处江淮流域中段,比上游的河南、湖北,下游的江苏都要好。
更容易成为南北军事力量拉锯摩擦、决战决胜的主战场。
最著名的战例是楚汉战争的收官之战--“盖夏之战”。在军事天才韩信的组织下,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主项羽,派兵追逐乌江,迫使项羽拔剑自杀,奠定了西汉二百年的基础。盖峡和乌江都在安徽境内。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反复争夺合肥这一战略要地。孙权率领10万江东精兵强将出击,魏国将领张辽率领800勇士主动出击,击败孙权。这就是著名的“张辽魏真逍遥津”。后来又有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军队在八公山与前秦军队作战,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战果。距离最近的“淮海之战”,是国共两党在江淮流域的一场总决战。双方140万人奋战在皖苏之间的焦土上。结果,一战改变了双方人口、土地、兵力的对比,国民党主力全军覆没。与共产党决战不仅困难重重,分河执政的可能性也最终丧失。
这片土地,既是南北兵马决战的舞台,也是南北思想文化的碰撞地带。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常常在淮河流域碰撞出火花和灯光。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主流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与这片土地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魏晋建安文学中最杰出的曹操、曹丕、曹植都是安徽人。人们都知道徽州有著名的徽商文化,却不知道徽州还有更多著名的思想、学术和艺术。徽州有“新安理学”,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颢、朱熹,祖籍都在徽州新安江畔;徽州还有新安医学和新安画派。
徽州之墨、宣州之纸、江淮之山水地,不仅滋养了中国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也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一股悠远的墨香,乃至变革的冲动力量……陈独秀与胡--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位领袖
同为安徽人的施,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引领中国政治和学术百年。
家长国学堂,品味国学味道,分享传统文化,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热爱传统文化、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长朋友一起,学习一点国学,润泽一点,更新一天。
欢迎订阅“家长国校”微信版,jzgxt2014。周一学汉字,周二学对联,周三学诗词,周四学小学,周五学经典,周六学家训,周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