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劝公司”上市,我们有什么不该反思的?
“小三劝退”行业冒充治疗婚姻问题的药物治疗师,作为毒瘤被禁止存在。
全文1552字,阅读用时约3分钟
这年头,IPO两年融资上千万、三年敲钟的目标还不够,脑洞一定够大。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想飞得更高没错,但前提是找准风口,尤其是找准“市场空白点”:互联网+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够用?进而探索新领域,寻找新痛点,争当行业“第一股”。
这也是之前一家讨债公司、一家主营冥币的企业上市的原因。现在,又有一家公司准备加入“击碎人们三观的上市公司”的包装: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劝退第三方”服务。近期拟登陆新三板,回应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提出的“18问”反馈,称“劝导教育第三方不违法”。这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小三劝退”公司也要上市了,这让不少人感慨“三百六十行能出第一股”,却惊讶于其“特殊”业务和大上市的突兀反思:公司是否还能推出“零散”服务,下单打折,再利用大数据算法精准定位潜在客户群体……
毕竟,对于“小三劝退”这门生意,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大开眼界:虽然在电影《分手大师》中,以拆散“情侣”为己任的男主所做的与之有些相似,但这毕竟是一部电影。公众对“小三劝返”这一职业的印象,恐怕离不开“用‘小四’击退‘小三’”等奇闻轶事。
这并不是说公司的商业模式一定有问题。其要上市,业务“奇不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主营风水命理的新加坡风水公司新天地集团不是2012年就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吗?
该公司表示,正在提供
在婚姻服务过程中,未以暴力等方式侵害第三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未公开、发布、传播、披露当事人及第三人的隐匿信息,未侵害当事人婚姻自主权等人身权、财产权。这其实是针对“小三劝返”行业普遍存在的乱象和风险,也意在与这些问题断绝关系。
都说存在是合理的,但存在也有黑色和灰色的存在。“小三劝返”行业要想避免成为“灰色产业”,就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站得更稳:比如避免可能的意外伤害--“小三”总是被视为婚姻中的“入侵者”。对于服务委托人的“小三劝返”公司来说,劝返的目标可能不是过错方或“小三”;比如,避免侵犯隐私--委托关系通常是背着被劝导人签订的,那些侦探的劝导手段不能侵犯他人隐私;再如,不宜使用涉嫌违法的“劝导”手段(如威慑、强制等)。
“小三劝退”行业冒充治疗婚姻问题的药物治疗师,作为毒瘤被禁止存在。
但其规范性问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该行业能够寄生的病态现实:婚姻调解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司法行政机关下设司法所、调解委员会等机构。“小三劝退”公司能遍地开花,“婚外情纠偏”能成为一个成长型产业,也是因为抓住了市场需求--现在婚姻已经进入“瓷器时代”,婚外情问题越来越频繁,出轨、“小三”、圈养等词汇的流行折射出诸多问题。
与穷人相比,富人出现婚姻问题的概率似乎更高。有一种说法是三观不正:“男人不在乎忠心,忠心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引诱不够,这反映了某种扭曲的心理。在这种观念模式面前,'筹码‘很关键,而从社会化的角度看,能调动更多资源的富人也拥有更多筹码。《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在妻子面前的一段话,就让人觉得很难看。”
明目张胆地与“美女老板”高小琴出轨。
“男人有钱就变坏”一直是个荒诞的命题;“人没有正面的价值观就会变坏”,这更符合实际。但另一个现实是,有些人有钱了,他们对婚姻的积极看法变坏了。这并非必然,但有很多代表性案例。古时有“齐人之福”之说,富贵之人也得之。
正是这样的婚恋理念和生态,让“小三劝退”市场潜力巨大--“小三劝退”公司的目标群体是感情有问题的富裕家庭,他们的“小三劝退”服务每单收费数万元,这些家庭大多能承受。
都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小三劝退”这个行业是“头发”,那么它也是附着在一些富人情感问题的“皮”上的。而这个“皮肤”问题,其实也值得解剖。
文/钟鸣编辑朱玉实习生杨林欣校对郭丽琴
推荐阅读:
本文首发自新京报官方“沸腾”
不得擅自复制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