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科、属、种的分类起源:现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创始人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建立了一个二项式系统,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二是建立分级制度。林奈将自然划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个领域,在动植物领域之下又有纲、目、属、种四个层次,从而建立了分类的等级体系。
生物分类顺序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详细分类如下:
王国(王国)
门(门)
亚门(亚门)
主类(超类)
类(类)
部门(队列)
头(超级订单)
命令(命令)
子命令(子命令)
普通科(超科)
家庭(家族)
亚科(亚科)
家族(部落)
属(属)
亚属(亚属)
种(种)
亚种(亚种)。
界门科、属、种分类等级的分类依据如下:
1.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是根据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分级。
地球上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它们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如果不对它们进行分类和系统研究,就不会为人所知,难以研究和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各种物种,它们都是进化的产物。因此,在理论意义上,分类学是对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每一个分支,从古代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果,都可以吸收作为分类的依据。分类法也有自己的分支,例如
以染色体为基础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基础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基础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细菌作为三大分类学,各有特点;不过,病毒分类还没有正式采用两名制和分级制。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能够识别物体并给它们起名字已经很久了。汉初《尔雅》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类:昆虫包括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鱼类包括鱼类、两栖爬行动物、鲸、虾、蟹、贝类等低等脊椎动物,鸟类为鸟类;野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个名称的产生似乎不晚于西周时期。与林奈的六纲系统相比,这一分类只缺少两栖类和蠕虫类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用性格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动物,比如将温血动物归为一个纲,以区别于冷血动物。他将动物按照结构的完美程度排列有序,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家雷描述了当时已知的植物物种的属和种。《植物研究新方法》是林奈之前对植物分类最全面的总结,雷也提出了以“杂种不育性”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现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创始人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建立了一个二项式系统,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二是建立分级制度。林奈将自然划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个领域,在动植物领域之下又有纲、目、属、种四个层次,从而建立了分类的等级体系。
每个物种都属于一定的分类学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学位置,可以通过序元进行检索。林奈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志》和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0版中首次将等级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现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位
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关系的概念,其中6个动物纲按照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鱼、虫、虫的顺序排列。拉马克对齐了这个颠倒的系统,把它列为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系统。他还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至今仍在使用。
林奈的进化论观点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因此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才将进化论思想落实到分类学中,明确分类学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学体系成为生物谱系学--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通常包括种、属、科、目、纲、门和王国七个主要层次。种(种)为基本单位,近缘种归属,近缘属归科,科归目,目归纲,纲归门,门归界。
随着研究的开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每个单元都可以附加二级单元,如总类(超类)、子类、子类、总序(超序)、子序、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此外,还可以增加新的单位,如股、组、科、群等,其中最永久的是科,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分层元素系统中包含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学名。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将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体系和层次,成为一个类单元。因此,分类与命名是密不可分的。
种、属的学名常标有命名者的姓氏,便于查阅文献。品种学名也采用三名制,分类学名要求稳定性。一个属或种(包括亚种单位)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物体(或物种)。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则为“同名异物”,其中最早命名的物体必须经过批准,而其他同名物体则会取一个新的名称。这被称为“优先权定律”,动植物分类学界制定了各自的“命名定律”,动物界与植物界之间不存在异物命名问题。
“优先权法”是稳定学名的重要举措。动物的优先法则始于1758年,植物始于1820年,细菌始于1980年1月1日。
学名鉴定是获取物种相关信息的一种手段。即使新物种以前是未知的,只要确定它们的分类学隶属关系,就可以预测它们的某些特征。分类系统既是一种检索系统,又是一种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学著作,如以植物区系调查为基础的《动植物志》,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描述为基础资料,为识别和检索服务。
物种是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体,它的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些相同的、几乎没有变化的有机体。它们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正常交配,繁衍繁殖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物种概念反映了时代思潮。在林奈的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相同的个体符合相同的“模式”。模式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概念,并应用于整个分类体系。该概念假定所有层次化元系统中的所有级别的类单元都符合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是进化论与神创论斗争的焦点,是一种不可调和的观点。然而,分类学事实表明,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物种是完全相同的;而每个物种都保持着一系列祖先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其王国、门、纲、科、属的分类学地位,反映其进化史。
分类学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种和降级种。前者为种级和亚种分类,后者为种上分类。种群的概念提高了物种分类和亚种分类的水平,其要点是用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指地理亚种,是种群在地理上的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分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了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过去变种一词的使用比较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含义很不明确,所以在动物分类中取消了变种。在
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于区分居群内不连续的变种。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中,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择的动植物的副植物单元称为变种。
由于种内和种间变异的复杂性,分类学家对物种的划分有时会有很大的分歧。形态种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进行分类。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分类的物种因人而异,特别是分类学家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往往使其比其他特征更为重要,从而产生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纲,乃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物种的历史起源,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分类学虽然有综合(进化)分类学、支序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个流派,但它们在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各自强调的方面不同。
特征比较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就是异同对比:“异”是区分物种的基础,“同”是合并物种的基础。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区别。例如,鸟类的翅膀和哺乳动物的前肢是同源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鸟类和动物的恒温是单独起源的,不是来自共同的祖先,是一种“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代替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组:固定的植物和移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两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院所沿袭,基本保持不变。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它们结合了动物和植物的双重特征,具有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和摄食作用。植物学家将它们归类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家将它们归类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
然而,证据却成为分类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世纪60年代有人建议建立由低等生物组成的第三王国,命名为原生动物,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种三界体系解决了动植物界限不分的问题,但不被接受。历经100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流行了一段时间,被许多教科书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最初的生命应该是非细胞的。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一个“非细胞”或“前细胞”阶段。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生物,但其起源、原始型或次生型至今尚无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细胞为原核细胞,早期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细胞核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中有复杂的细胞器,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而来的真核细胞的生物体水平远高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的出现,发展出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终出现了高级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真菌和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然的自养生物和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营养物质供给自身和异养生物。真菌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中获取食物,并将有机食物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又为植物提供原料。动物也是异养生物。他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
植物和真菌之所以还能存在,是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物质循环中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在循环过程中完成合成和分解的系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如此丰富多彩,更不可能有人类。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方向。
目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五界制。五王国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了分类。它不包括非细胞病毒,可能是因为病毒系统的状态未知。其原生动物庞杂,囊括了除红藻、褐藻、绿藻外的所有原生动物和真核藻类,包括不同的动植物。
2.生物最初是基于种间共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根据它们之间的不同相似性逐渐细分。例如,豆科植物都有豆荚状的果实;有些可以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猫具有食肉性和夜行性的特点。但食性只是不充分的分类条件,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食物种类对动物进行分类,因为动物的食性不外乎肉类、素食和杂食性。那样把动物分成三类就太粗糙了。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是骨骼结构和生活习性及分布区造成的生殖隔离。
近年来,生物学家根据不同动物在生物遗传物质上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DNA相似的动物被归类为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