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语命名公司商店
虽然大家普遍印象中,公司、店铺的名字要高大上,要有时代风貌,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有一些行为。有很多传统行业,为了在商场的搏杀中占据主动,会采用一些出乎意料却又出奇好记的俗语作为店名,配合特色服务和过硬的产品质量,造成“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使用流行语言制作公司商店名称的成功例子。
首先,这类往往由通俗语言构成的店名,并不是原来的店名,往往是顾客在商品有了一定口碑后拿出来的昵称。由于绰号比真名响亮,店主推波助澜。把它当作自己的招牌。用俗语更容易赢得下层的亲近,其名有时比雅名更响亮。如北京的全素刘、钢刀王、烧烤季等,比较有名的是王麻子刀剪店。该店始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原为杂货店。店主王姓已有麻子。这家店经销的剪刀质量好,人们不约而同地称其为王麻子刀剪店。但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年),这间由马子后人接手的杂店才正式挂上“王马子三代”的牌子,主营刀剪。
天津有一家有名的狗不理包子。原来,它是一个小摊子,主人有一个高贵的朋友,外号叫“狗”。从做馅料、揉袋子、穿抽屉到卖东西,前前后后只有一个人。他太忙了,就在摊子上放了一双筷子和一叠碗。当顾客想吃的时候,他把钱放在碗里递给他。他照着钱给了包子。顾客吃完后,放下筷子离开了。自始至终,他一句话也没说。于是人们开玩笑说:“狗不理”。后来,地摊发展成店铺,“狗不理”成了店招。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当我们走到街上,经常能看到“大喜”“皆大欢喜”“大家”“永康”“万寿”等等
俗语的典型命名。
它也是以口语命名的。比如,上海黎南居面包店成立分店时,受广东一位老太太的一句话启发,取名“一定要好”。结果生意确实不错,在虹口地区,名气比总行还响。再如“好吃”的瓜子王、“先得来”的排骨年糕、“天知道”的药梨膏糖铺,都用沪语当招牌,上海人听起来特别亲切。
南京路上的小花园鞋店就是一个类似黑猴帽店的有趣例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浙江路、南京路沿线集中了数百家鞋店。如“大香槟”“小香槟”“五大洲”“环球”“中国”“大中国”“月宫”“鸳鸯”等鞋款,尤其是绣花鞋,品种繁多,颜色齐全。顾客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鞋界。谁也说不清那些小花园什么时候被用作鞋市的特色了。人们形成了一个观念:买鞋去花园。但在当时的100多家鞋店中,没有一家叫“小花园”。直到1959年出租车解放,为发扬小花园鞋的经营特色,上海商业部门将熟练的制鞋工人集中在小花园周边的鞋店,在南京路和山西路两个路口开设了一家鞋店,取名“小花园”。这是巧妙地利用了原有标志及其代表的可信度,使鞋店开出了名店。
文章,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