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0日电题:小行星为何能以其名字命名?
企名网记者胡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是世界公认的特殊荣誉。为表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任主任、吉林大学原校长唐敖庆在教育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这颗国际编号为218914的小行星于2007年5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于近日正式命名为“唐敖庆星”。
事实上,此前已有不少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从古代的祖冲之、张衡,到当代的钱学森、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如星辰闪耀夜空,以此荣誉表彰纪念意义重大。小行星命名的规则是什么?哪些中国科学家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按照国际规定,满天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量来表示,只有太阳系中的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命名。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西方神话中的神仙命名。后来,随着发现小行星数量的增加,许多国家、城市和名人的名字都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为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组成了一个由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宣言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公报》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地天文台,这一星名将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纳入每年公布的国际小行星星历。
小行星的命名是国际性、永久性的,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经通过,将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将永远载入天文史册。此次获此殊荣的唐敖庆院士是我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科学基金的创始人,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表示,唐敖庆院士一生致力于科学基金制度改革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他对科学基金制度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对科学基金和基础研究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
除了“唐敖庆星”,此前已有多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为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重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1888号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1977年,为纪念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180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张恒星”。
还有钱学森、陈景润、钱三强、王选、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吴伟仁、南仁东……这些熟悉的科学家也有以他们命名的小行星。他们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指引着人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