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拿着父母的养猪钱创业。如今,他夫妻身价440亿,被称为鱼饲料大王
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兄弟,之前是卖饲料发家的,今天要讲的这位也是卖饲料发家的,但他卖的不是猪饲料,而是鱼饲料。当初,他带着父母卖猪的钱开始创业。20岁时,他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后来,他研制出年产600万吨的鱼饲料,被称为“鱼饲料大王”。如今夫妻二人身价440亿元。他就是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
刘汉元,1964年生于四川眉山。现任通威集团总裁、通威股份董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不过,纵观刘汉元先生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1978年至1981年,刘汉元跟随四川省水产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工作。当时整个四川省产鱼不多,由于市场需求巨大,养鱼在当时的四川十分兴盛。于是,刘汉元用父母打工期间卖猪的钱开始了创业生涯。
因为学的是水产专业,刘汉元开始在老家的一条水渠里捕鱼。因为对养鱼技术的痴迷,1985年,20岁的刘汉元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这也成为刘汉元创业成功的一个起点。网箱养鱼起源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刘汉元参考思路和理念,创新改进技术,更适合内河、渠道养殖。“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成功后,正常来说,刘汉元很快就会成为当地养鱼大户和养鱼能手,致富难度不小。不过,刘汉元想得更长远。他想的是把这项养鱼技术推广开来,让四川有千千万万养鱼大户,再专门生产鱼饲料,实现双赢。
随后,刘汉元利用家中
采用小型绞肉机制作鱼饲料配方。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配制出能让鱼苗在5个月内长到一尺半高的鱼饲料,受到当地养鱼大户的欢迎。198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汉元自筹资金,在眉山县永寿镇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厂,取名“科力”,寓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如此,刘汉元的第一家鱼饲料厂,也是刘汉元亲自设计、施工、安装的,当时年产5000吨。
刘汉元的鱼饲料厂一经投产,市场供不应求,附近养鱼户纷纷赶来。为了买到刘汉元生产的饲料,养鱼户们排起了长队。随着饲料厂的蓬勃发展,1992年,刘汉元再次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县城建起了现代化饲料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这家现代化饲料厂年生产能力10万吨。据当地人介绍,每天生产的饲料可装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1995年,通威集团将总部迁至四川省会成都,先后兼并发展8家分公司,控股20多家饲料厂,子公司遍布全国18个省市。随后,通威集团相继在美国、德国建立分公司,鱼饲料远销海外。时至今日,通威集团虽已发展成为多元化集团,但除了农牧业务外,还发展了光伏业务。不过,农牧业务仍是通威集团的核心业务。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通威股份农牧业务年营收超过160亿元,光伏业务年营收约90亿元。其中,通威集团饲料年产能超过600万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水产饲料在国内占据25%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已连续排名第一。
也许连刘汉元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今天会用一条不起眼的鱼饲料做到
成就。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