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巾帼英雄群体。他们家住蒙阴县野店镇闫庄村,分别是:张玉梅、易廷珍、杨桂英、易淑英、纪振兰、龚方莲。由山东省启蒙运动市委宣传部、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就演绎了这些昔日模范的英雄事迹。
“沂蒙六姐妹”之一的易廷珍同志,因病于11月3日下午6时40分逝世,享年89岁。[1]
最后一位老人易淑英于6月21日下午16时去世。
模型编辑器前面的支持
在1947年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村干部和民兵的前线前方,动员全村男女老少为部队领取军鞋,照顾伤病员。战斗期间,六姐妹和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劳作,每天往返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孟良崮战役期间,他们带领全村群众为部队领到500多双军鞋,还经常在村屯和前线开展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报》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事事拥军》的革命献词,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新中国成立后,六姐妹继续着自己子弟兵的动人场景。姐妹俩为战士们送去精心缝制的鞋垫,坚定不移拥军,谱写了新时期继续为党和国家再立新功的美好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为她们题词“沂蒙六姐妹,不忘军情”。
陈毅特约编辑
2009年9月7日,齐鲁网播发长篇通讯《沂蒙姐妹走过硝烟》,颜玉兰老人接受采访回忆
过去。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第74师和一个援军,共http://www.zhucesz.com/万余人。在距离孟良崮不到30公里的小山村闫庄,6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被称为支前模范。
“沂蒙六姐妹”的称号是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纪振兰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陈毅的情景。“来一匹有绑腿的马。我不知道他是谁。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老人说,当时看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急如焚。他就要战斗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是陈毅。
后来有一天,六姐妹接到通知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纪振兰又一次见到了上次骑马的人,亲切地问姐妹俩铺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没有什么困难。
纪振兰说,男子询问情况后笑着说,给你起个名字,说嫂子,你还有未婚,叫大姐,结婚了,就叫“沂蒙六姐妹”。
纪振兰这时知道这个人是个大酋长,但他还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看到陈毅的照片,纪振兰觉得眼熟,旁边的人告诉她,这就是陈毅。
据老人回忆,听说要打仗,六姐妹总结起来,主动挑起村里的拥军重担,发动村里的男女老少,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装、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斗中炮声隆隆,六姐妹和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为前方忙碌。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睡到半夜,有时彻夜未眠,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从野店把5000多斤粮食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再送回来。运送子弹24箱,烧柴火700多斤,往返20多里路,为部队洗衣服800多件
服装,做了300多双鞋……驻足为兵歌唱,宣传鼓舞士气。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善于支前拥军》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号传遍沂蒙山区。
革命战争年代,蒙阴县闫庄村有6个姑娘或儿媳。她们出生在严寒中,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逃难家庭的女儿。但他们勇敢地支援前方,给子弟兵送军粮,做军鞋,照顾伤病员,不顾自己的生命。他们分别是张玉梅、易廷珍、杨桂英、易淑英、纪振兰、龚芳莲。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号传遍沂蒙山区。迟浩田将军曾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2009年,一部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次感动了全国观众。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闫庄村开馆。
一只鞋底需要120线,一条线需要30多针
.
一头银发、两鬓斑白的易淑英老人,身穿碎花布上衣,左胸别着毛主席徽章。虽然行动有些迟缓,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她口中,那些遥远的东西渐渐鲜活起来:“那时候,很多战士都是光着脚,爬山路时,山上的石头把战士的脚踩得流血又流血,共产党的部队就是我们老百姓的部队,我们看着心疼。”
为了制作军鞋,易淑英和其他5个姐妹通宵达旦,胳膊、大腿都起了水泡,流血不止,手指也变形了。“一根鞋底需要120线,一根线需要30多针,每一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拧紧,当时军鞋都是日夜赶制,制鞋、拧麻绳都需要腿帮忙。
长大后,我的腿磨破了,手也快不行了。实在累了,就躺在地上打个盹。“
85岁的张玉梅仍然喜欢穿那件老式的蓝色长衫。她说,“当时大家都主动请缨,部队有求必应。我不怕,不怕‘光荣',要为革命牺牲。”老人翻了翻上衣说,当时没有军鞋的布料,就把上衣撕下来当鞋面。
在孟良崮战役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还主动承担起运送草料弹药的重任。“上级党组织要为部队的马匹召集2500公斤草料,我们二话没说,就主动承担了起来。”易淑英说。
但为了躲避轰炸,村民们都躲在山沟里,敌人多次来村烧杀抢掠,村里空无一人。2500公斤饲草料怎么凑齐?“我们当时在互相‘打气',想着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么苦有什么?”易淑英说。于是,“六姐妹”咬紧牙关,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终于凑足了草料。随后他们立即发动村里的妇女组织运输队,将草料送到预定地点。易淑英当时已有身孕,行动更加艰难。后来,“我跑到北方,生了孩子,3天就起来干活了。”老人说。
陈毅将她们命名为“沂蒙六姐妹”
除了草料,“沂蒙六姐妹”还为部队送去了弹药。“一箱弹药七八十公斤,一个人扛不住,我们就两个人扛,翻越10多公里山路,送到前沿阵地。当时战士们看到我们,很多都感动得擦眼泪。”易淑英说。
六姐妹还带领村里的妇女把食物加工成煎饼送到一线。“那时候,2500多斤粮食两天要‘摊’成煎饼,村里能干活的妇女只有80多人。想想前线的战士都流血了,我们妇女就算拼了命也要给部队摊煎饼。”易淑英说。
在“沂蒙六姐妹”的带领下,闫庄村妇女行动起来,舍不得吃粮、饿了就吃
两份玉钱饭凑合着吃,手上烧出了泡泡再晒干。两天内,2500多斤粮食被烤成煎饼发往前线。
后来,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闫庄村村民在“六姐妹”的组织下,为部队翻煎饼1万斤,为军马筹集草料1万斤,洗军装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这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歼灭了当时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第74师,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陈毅元帅说过一句至今听起来震撼人心的话--“我进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谷子支持革命,用汽车推动革命过长江。”有意思的是,“沂蒙六姐妹”的称号,其实是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
纪振兰的女儿龚丕英向我们描述,母亲生前无数次对她说,她第一次见到陈毅。“来一匹有绑腿的马。我不知道他是谁。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后来有一天,区里通知六姐妹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纪振兰又一次见到了上次骑马的人,亲切地问姐妹俩铺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没有什么困难。男子询问情况后笑着说,给你起个名字,说嫂子,你还有未婚的,叫嫂子,已经结婚的,叫“沂蒙六姐妹”就行了。
纪振兰这时知道这个人是个大酋长,却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看到陈毅的照片,纪振兰觉得眼熟,旁边的人告诉她,这就是陈毅。
“子子孙孙都要听党的话。”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省吃俭用、舍己为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怕死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死。”易淑英斩钉截铁地说,“我入党时就说过
听派对。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那么多人牺牲了,他们为革命付出了一切。年轻人必须记住这些过去的事情。“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拥军脚步从未停歇。六姐妹中健在的三位老人继续制作鞋垫,并前往部队慰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沂蒙儿女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
1996年9月,杨桂英的孙子郑伟高中毕业回村后,杨桂英带领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镇里的部队,随后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1998年冬季征兵季节,易廷珍领着闫庄村的两个孙子前来应征。易淑英把儿子和孙子送去参军。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和2008年汶川地震中,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抗洪捐了200元,汶川地震捐了200元。”易淑英淡淡地说。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抗震救灾,心疼得流下了眼泪。他们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多个日夜的加工,制作了500双“千层”,送到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手中。
易淑英17岁入党,到今年已有70年党龄。“组织能照顾我们这些‘老骨头',社会也尊重我们,其实过去的那些事,谁都会做。”易淑英说。
最让易淑英自豪的,不是她早年拥军的光荣事迹,而是她的后代参军入党。易淑英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参军了,都是党员,一想到这,心里就‘嚣张’起来,我的一个曾孙也上三年级了,我经常教育他要听话,长大一定要入党,让儿孙听党话、跟党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