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韩燕珍张峰李海涛陈甜甜陈宇君
(乔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当前,滨州正着力打造“产教融合、产业创新”双型城市,而北京某知名企业集团在滨州跨行业投资的“壮丽制度”,恰恰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3月31日,位于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的乔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新厂房正在加紧建设;
与此同时,在距离北海经济开发区80多公里的桥厂旧址,滨州工业园区内的老厂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改造。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赶到现场时,挖掘机等机械正在紧张作业。
记者了解到,旧址上,这家名为“首建集团”的北京名企正在建设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黄海科技产业园“滨城园”,最终将形成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黄海科技产业园“滨城园”“北海园”等“一院两园”的高端化工产业布局。
事实上,“一院两园”布局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科创历程。
(市外办民营企业服务二队队长、二级调研员孟玉峰)
明星化工企业破产
北京公司跨行接管
作为滨州市曾经的明星化工企业,位于滨州工业园区的侨昌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走上破产重整之路。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首建集团得知消息后,决定收购乔昌。此时,乔昌还有1000多名员工。虽然资金链断裂,但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在行业内仍有相当知名度。
“这是首建集团首次从房地产行业进入化工行业,不仅行业跨度大,还面临着老厂设备、工艺、产品完全落后的尴尬局面”,首建农业集团派驻滨州董事长、桥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晓峰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集团原计划在桥场旧址重新组建
建厂时,老厂房已拆除,新设备已预订,恰逢山东省化工项目梯次向沿海地区转移,一建集团一下子走到了十字路口。
最终,首建集团响应号召,决定将工厂迁至北海经济开发区。但老厂区空置的750亩闲置土地如何再利用?其间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各项工作顿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服务队变身“企业保姆”
老厂孵化科创平台
2019年7月,山东省召开“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动员部署会,一批批干部响应号召,深入企业帮扶。滨州市派滨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二队成为桥场现代农业新厂区搬迁、旧址新建的服务“保姆”。
一时间,新厂房搬到哪里、旧址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摆在投资商和刚到的服务团队面前。
工厂搬迁找新址,服务队派出支部委员王浩服务并陪同企业考察了全市7个工业园区,最终选择了北海经济开发区。
为了将空置的750亩土地再利用,服务队还陪同企业到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滨化集团等园区企业考察学习。最终决定将老厂区打造成为聚焦绿色化工与智慧化学、多功能材料、高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微通道)四个研发方向的高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黄海科技研究院”。依托研究院,打造首个智谷黄海科技产业园,搭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综合服务四大专业平台。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完成50个项目的研发和孵化。预计实现成果转移3亿元,生产高端化工产品5亿元,10余家科技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最终建成综合性技术研发产业园。
(首建农业集团董事长、乔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晓峰接受记者采访)
“我很记得
明明是2020年4月16日晚,服务队陪着我们加班到凌晨1点,起草的项目建议书终于得到了滨州市主要领导的批示。沈晓峰说,服务队的所有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民营企业服务二队党支部委员、滨州市法学会办公室主任王伟(左)接受记者采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一院两园”项目进展顺利。回忆起这段旅程,王浩、服务队党支部委员、滨州市法学会办公室主任,深有感触:除了做好服务外,最大的效果是在一家企业遇到各种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服务队留住了投资企业,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与首建集团合作,将一家破产重组的化工厂升级为高端化工产业,投资超百亿元,可以说创造了滨州企业破产重整史上的奇迹。
虽然行业跨度大,但首建集团信念坚定、手笔之大,实属罕见。这是第二服务队队长、滨州市外办二级调研员孟一峰的现实思考。他告诉记者:“原来的桥场只是一个破产重组的化工厂,现在变成了投资107亿元的首个智谷黄海科技产业园项目,我们不仅要做好服务,更要做好引领。”作为队长,他想说的是,要领导好,必须从零开始学习。服务队不仅向桥场取经,还向各产业园区请教经验,进而研究现行政策法规。“服务队不能坐等别人支持,自己跑腿,就要主动学习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指导。”
“黄海”名字背后有故事
“化学起源”注定有深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滨州作为沿海城市,不仅有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还因为一建集团而有了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建农业集团董事长、乔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晓峰告诉记者,命名为
黄海科技学院,这背后是首建集团向化工鼻祖黄海化学工业研究学会致敬,做中国高端化工的刚毅决心。据他介绍,民国时期有一个叫“永久黄”(永利碱业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大型工业集团,是民族化学工业的领军开拓者。它是百年前中国化学工业和海洋化学工业的首创,享誉海内外。它在历史上被称为“永久黄”集团。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永久黄”集团创始人范旭东,早在19年在塘沽海边拓荒“九大”时,就开启了海洋化工的征程。范旭东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学会命名时说:“我们把自己的科研机构命名为‘黄海',足见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民营企业服务二队队员郭雪玉(左)、吕世成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黄海科技学院以绿色智能化学、多功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与中科院、沈阳化工大学等5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昔日的老旧厂房如今正加速变成新的产业园区,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滨州市滨城区集技术开发、成果孵化、产业转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新旧动能转换科创载体。采访中,几位桥厂老员工表达了对自己的信心。他们说,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不仅有感情,更有期待和希望。他们期待着侨昌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