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典籍记载,《枢纽梁习公传二十八年》:“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李继孚在《元和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之南谓之阳,山之北谓之阴;水北岳阳,水南岳阴。“带‘阴’或‘阳’的地名反映其地理方位。
我国许多地名中的阴阳,表达的是与山水有关的地理位置。
安阳在战国末年得名。《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府,因城而还,攻安阳以取之”。这是《史记》中关于“安阳”名称的最早记载。据传,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征服魏国宁新中城,因“宁新中”在淇水之北(山南之南、水北之北为“阳”),根据相似字义由“宁”改为“安”,故名“安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选择定居,首先考虑的就是靠近水源。河南有27个县市区以水命名。命名的规则如下:
因研究所与河湖的相对位置,故按“北阳南阴”的原则命名。官府所在的河北岸,以“水北为阳”而得名的县市是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以北。益阳在沂水的北部。濮阳在浦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阳在北汝河以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以北。泌阳在碧水(今泌阳河)北。汤阴县,因位于汤水南部的县城而得名,“水之南为阴”,故而得名。汝南县,因汝水(今汝河)南部县城而得名。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设县时,因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故名内黄县。部分县市因行署迁移,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但名称至今仍保留。如沁阳,因原县衙(今武陟县沁阳村)位于沁河北岸而得名,但现在的沁阳市位于沁河以南。荥阳,秦朝设县时,
,因迎泽北部县城(今郑州市莽山区古荥)而得名,北魏郡迁至大闸城(今市区旧城),迎泽已不存在,荥阳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