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又被搬上了舞台。
威客似乎从来没有火过,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引发一波争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十年前就存在了。
作为设计师,对威客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不能接受到理解。开始烦恼。
也分享一下。
十年前。
2006年。
我已经是一个“自然”、“顶级”、“草稿5位数”的设计师,并开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作为承接项目的设计师,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有设计师的价格能报这么高,但总有人能报这么低。你这么恶毒地竞争是多么糟糕。
为什么不能像4a这样被折腾到价格战中的一批广告公司聚在一起,定一个规矩,统一一个标准价格?从此皆大欢喜,装逼,赚钱,所有的业主迟早都要到西边来,到我家来。
然而,不久之后,我学会了一个网站,它让我知道了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个网站叫K68,大概是中国所有威客网站的鼻祖。嗯,始作俑者。
网站页面最醒目的位置,一个标志。300.
作为一个天生的,顶级的,5位数设计师,我不知所措。
看到价格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否定了。几千本真金白银买回家的进口设计书籍,日夜咀嚼下来的设计理论和营销作品,每一次呕心沥血的会议,每一个全身心投入的项目,无数次修改和通宵写提案,所有的努力都毫无价值!哦,不.是300。
相信知乎上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时也是如此。
你可以仔细浏览这个网站,但你可以慢慢安心。
甚至有些骄傲,那些产品根本不是一个水平,还可以比那更差
比如?
为什么一个设计可以如此便宜地打开?没有国王的法律吗?没人在乎?这种疑惑和困惑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
直到我萌生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想法,如果能成立一个组织,给设计师打分,制定合理的价格,就像工会一样,组织者应该是行业大佬靳埭强、韩家英、陈友建,从上到下,从师傅到新萌,层层制定服务报价。工会组织承接业务,有能力的设计师会得到好的客户和合理的报酬,这样势必无比和谐,不会再有纠纷。
所以当年杭州的博客年会,
我找到了当时认识的最聪明的人,魏武挥,他是当年blogbus的COO,想听听他的想法。
在他的酒店房间里,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后,他说虽然他不了解设计行业,但他相信市场经济,说一个试图通过一个组织来控制一个行业价格的模式是不会成功的。
嗯。我在经济学方面得了个p。所以我回去读了几本关于市场经济的书。
然后,看云彩。
这辆K68(威客)。这是市场经济。
中国是个劳动力大国,设计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供给面这么大,需求其实没那么多。有买方市场是很自然的,价格低,这是很正常的。
2007
见过杨志平先生,没想到杨先生认识K68的创始人。
于是经过介绍,我和http://www.zhucesz.com/的老板聊了一会儿,才得知他的主要用户群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计只是那些低收入者谋生的小技能,目标客户是供不起我们“生”“顶”“五位数稿子”的超小型企业。
并仔细观察了一会K68,
感受,拨云见日~~
通过互联网,威客可以打破重重壁垒。
地理是障碍,不是那里
在一线城市,哪里能有这么多有市场需求的公司,送出这么多项目养活设计公司?再有能力,也只能服务相对较差的客户。比如我在厦门熟悉的设计师朋友,能力和我差不多,而我们公司在上海可以服务飞度、麦肯锡、凯宾斯基,但在厦门不会有同等级别的客户。
且不说只有一线发达城市的营商环境才会稍微好一点,造成营商环境的壁垒。城市依赖关系越小,拿的回扣可能就越多。设计师不给回扣没关系?那就没生意了。像K68这样的威客,想出了比稿客户人人选的模式。虽然对设计师来说特别恶心,但也被认为是愿打愿挨。虽然感觉就像看着他们吃苍蝇一样恶心,但这让交易相对透明。
但至少在10年前,威客网站上的作品质量还是差得让人看不出来。
因为我们说的是设计水平的差距,最大的原因来自视觉体验。较少的关注是对设计师的严厉批评。
在那个年代,想要看好设计,只能去龙传媒买进口的设计书籍。不发达地区有志于向设计界发展的年轻人,有一个信息障碍。没有看到足够多的优秀作品,设计师如何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但互联网逐渐解决了这一问题,渐入佳境的国内设计分享网站瓦解了这一核心壁垒。
所以,这些年来,威客上的一些作品似乎质量其实还过得去。
2009
我和在上海有分公司的蒋友柏进行了交流。
作为后辈和崇拜者,你会问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服务费(你们公司水平这么普通,XD当然没说)。
他一直强调他给客户带来的商业价值。客户可以通过其他公司的创意获得几十倍、几百倍的服务费价值,而他开通的服务费计算方法是以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为基础的。
这,拨云见日!
前辈总喜欢装逼
对于年轻一代,我说了一愣一愣。
但是,我们这些既不姓蒋也不姓赵的人,还是按工时报价。
而听着你的话,对威客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甲方的角度来看,设计应该是一项带来更多回报的投资。
威客的低价来自于甲方认为那些设计对他们的品牌或直截了当的收入没有直接影响。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好的形象或品牌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
所以威客上的低成本项目,从那些刚刚起步或者对形象需求不那么迫切的小微企业,到全球大品牌不止几个,小企业对设计也有需求。但盘子太小,设计费带来的回报不会那么显著。可能只有几百人看到一套VI、一本宣传册,所以客户决定不花那么多钱在设计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猜有人会辩称,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为什么不愿意多花点钱提升形象,然后自然会有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回报。
因为钱是别人的。
甲方有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决定权,风险自负,回报超常还是折戟沉舟,我们设计师只能建议,毕竟自己赔钱还是按你的设计费收取。甲乙双方各尽其责是有好处的。
低成本的服务,也满足了国内这么多小企业,在成本上没有痛苦,拥有完整的形象、营销体系。
这是威客网站最大的意义。
这么多企业能从零到一,是了不起的。
-----------
因此,在其他答案中,我建议孩子可以从威客平台练手。毕竟从实战中可以学到更多的技巧,永远比纸上谈兵强,练起来还可能赚到钱。为什么不呢。
而在猪八戒等,孩子们也能知道如果不努力,下限会是什么样子。
-----
----
有朋友说猪八戒会破坏设计生态。
我说了不行。
永远不要担心威客会抢我们的生意或与我们竞争。毕竟,我们的客户懒惰、苛求、挑剔,还要通过平台找100家不知名的供应商竞争?他们不会做,不如打几个电话,在三两家熟悉的公司放心选择。威客价格更低?他们更在意作品质量,不要砸招牌。
我觉得猪八戒会扰乱设计公司的心态。
这是两种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
a
小而美,少而精,十几个人,服务几个高价值品牌,
少稿件甚至不稿件,尽最大努力拿出最好的作品,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
b
大而多,如蜂群的结构,蜂王加工蜂,服务一大批新兴的小品牌,
参加比稿,制作足够质量的作品,收取低服务费。
大部分是像我们这样的小设计公司的情况。客户规模大、稳定,认得人。公司不能饿死,所以不想发大财,维持资产阶级一小撮人的生活。想多赚点钱,但团队跟不上,或者客户数量跟不上。虽然顾客不多,但都是大金主。失去客户是天大的事,我们必须尽力维持。
B、模式可复制,让设计做成真正的生意,招到足够便宜的设计师,满足足够的小客户。虽然没有项目、没有成本,但案件短平快,现金流极好。客户又多又小,失去一个可以再找一打。
员工好补充,离职率高也没关系。一招又一打。
如果你对管理略知一二,你就能知道第二种是好生意。公司可以像一台可以自己运转的机器,威客上有很多这样的公司。看一个普通的,最近3个月有100多个业务(想想我们做,然后一套简单的VI就磨蹭了一个月)。
三个月100个病例看似很多,其实不一定要老
板子是自己设计的,
这是一条装配线,虽然每种情况不同,但仍然可以机械操作。
所以,如果说赚钱,第二个模式一定更容易赚到更多的钱。毕竟第二种模式的客户是可以增加的,多招人比多招稿,低端人才海量。
而模式A允许客户增加预算?就像上天堂一样难。顾客多了几个,但只有几个人。随便招聘能保证质量吗?如果质量没有保证,客户的就会掉线。
在了解了商业模式的利弊之后,设计公司的经营者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呢?你会怎么选择?
在没有猪八戒这样的VIP的时代,设计公司成为流水线的成本和难度是巨大的。
所以自然而然地,大家安心地为现有客户服务是有好处的。所以小广告公司到处都是。
运行大量工作需要筹集庞大的销售团队,成本高且不确定,没人喜欢。
但猪八戒的存在,修正了跷跷板的这一端,允许顾客找上门来,只要你愿意竞争。虽然没钱,但要求低,速度快。模式B更容易工作。
也许会有更多的设计公司逐渐转型,走更好的商业模式之路。
LJ推荐以设计师为导向的特赞,但大多数富有的甲方不会自己在网上寻找供应商。但甲乙双方庞大的预算和稳定的合作关系,肯定不会以威客平台为基础。这样看来,面向设计师的威客平台更像是一种补充。
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因此,未来,企名网这样的平台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更大。短平快,客户小,乙方的规模越来越大。
嗯,就像淘宝一样。
淘宝没有错。扫一扫线下实体店,纷纷关门歇业。
说我们,到头来,就像奢侈品商店一样,堆在市中心,真是无耻。淘宝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影响。
土豪们还是会来市中心消费的。淘宝买爱马仕,体验不对路。真的没什么区别。
但看着渐渐开始冷清的街道,总会飘
不合时宜的起点的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