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主题《中国之声》节目报道金寨!
金寨再上央视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余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项目工地、科研院所等,全面展示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人民在新征程上的奋斗精神。
足迹,金寨站
“八月桂花遍地开”朗朗上口,传唱了几十年。歌曲所唱的,是大别山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
中原第一山金刚台山(张鹏摄)
大别山腹地皖豫鄂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金寨县,几乎村村都有桂花的身影。“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金寨的县歌,桂花树就是县树。半个多月来,我一直住在金寨。也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有59位开国将军。
汤家汇镇党委书记邵贤成:“这座山横卧在中原最南端的山中,像金刚门一样托住了中原大地,所以叫金刚台……
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走出59位开国将军(央广记者刘军摄)
金刚台山高峻,奇峰林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下的金刚台村,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妇女同志坚守大别山,让“金刚台妇女排”声名鹊起。金刚台村是我采访的第一站。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今,特色茶走出大山
4月初,村里第一家现代化茶厂准备投产。门前正在整修道路,驻村扶贫队长王德政忙着查看施工进度。
王德:“最后
祭拜要好好浇水,风雨交加,雷声大,场地就烂了,等天气好了再说。“
与王德申交谈后才知道,他原来是国网安徽公司下属企业的副总。作为安徽第七批选派的帮扶干部,他已经在金刚台村待了两年。找什么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在农业学大寨期间,金刚台村在山上开垦梯田种茶,规模近4000亩。后来销路不畅,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茶园慢慢荒废了。
金刚台村梯田茶园(张鹏摄)
王德先和村两委商量,召集村民一起研究。大家都以为种茶是个好办法。但如果没有资金,没有管理经验,没有销售渠道,能不能搞实业?眼看村民一有希望就要打退堂鼓,王德开始四处“求援”。最终,国网安徽公司决定捐资帮助金刚台村建设现代化茶厂。
王德:“这里的茶叶是高山茶,茶叶的品质比较好,现在我们想做一个本土品牌,引进一个知名企业,带动一批茶叶大户,然后新增、改造千亩茶园,让一个山村致富。我们村两委班子刚开始的时候,列了几十个名字。金刚台是中原最高的山,我们高山茶本身就长在云雾之中,所以我们给它起名叫云峰。”
国网安徽公司为金刚台村援建的光伏电站(张鹏摄)
4月13日,金刚台村新茶厂开业。村里还引进了金寨金龙玉竹茶叶有限公司负责“金港云峰”的生产和销售,公司董事长陈明松带我参观了生产线。全线只需7名工人,满负荷运转。一天可产干茶1000公斤,消耗鲜叶4000至5000公斤。金刚台村现有鲜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仍是小批量生产。
陈明松:“我们专门做了一个产品,紧凑型条茶,它是当地的一种茶,内在品质好,耐泡,口感浓,我们的价格方案是好茶4000块钱一斤,中茶2000块钱,普通茶三四百块钱,我们准备搞扶贫茶、爱心茶,专门从贫困户那里收。
叶,单独核算成本,去掉加工费、包装费,利润全部返还给贫困户。“
金寨金刚台村村民云采茶(央广记者刘军摄)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金刚台村,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当地茶叶、黑毛猪、土鸡、葛粉等特色农产品也纷纷走出大山,为贫困户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去年,金刚台村整体出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金寨风光图来自网络
通过电商平台,
一年销售农产品超百万件
在汤家汇镇红军街,见到了张传峰,他正在给江苏常州的客户打包寄快递。
张传峰:“你看这个箱子是昨天晚上收到的,常州市区,腊肉、鸡肉、鸡蛋、茶叶,一共1280个。”
每天下午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第二天上午送到客户手中,是张传峰的日常工作。张传峰家住汤家汇镇朱畈村和平组。眼前,这个残疾、矮小、瘦弱的汉子,由内而外散发着乐观和活力。
张传峰在填写快递单准备发货(央广记者刘军摄)
2000年初中毕业后,他骑着和他差不多高的三轮车倒水果、卖烤鸭。他东拼西凑借了1万元,买了22只羊羔,自己用木条钉了30平方米的羊舍,当起了“羊倌”。
张传峰:“技术不好,死了几只,镇里的农技中心找来技术员陪我指导,下半年羊的数量增加了,镇里给我1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到20号下半年,羊已经发展到500多只了。”
张传峰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羊司令”。20.他买了黑鸡2000多只,鸭子300多只,当年赚了12万。但问题随之而来,养殖数量过大,传统销路受限。看着满圈的鸡鸭猪羊,可怎么办?
张传峰:“电商前辈告诉我们从微信开始,在哪里拍,你养的鸡鸭,喂的什么食物
吃什么环境放什么,放到网上,通过微信慢慢卖完,我再帮别人卖,赚一点差价。品种逐渐多了起来,把乡下捕捞的小河鱼、蜂蜜、干菜、粉条等收集起来,简单包装。“
张传峰的妈妈在制作小河鱼(央广记者刘军摄)
在汤家汇红军街,张传峰有两间门面房,每间都有1万元的补贴,还有连续5年的房租补贴。
张传峰特意带我去他的店里看看。除了销售自家农产品,他还帮助其他贫困户销售蜂蜜、土鸡蛋、黑毛猪肉等。去年,他的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帮助100多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100多万件。
张传峰:“我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他家帮我养了三五十只鸡,他家帮我养了两头猪,客户需要的时候,我就杀了。我们还有一个团队,就是这条街的电商团队,我们经常下乡收贫困户的东西,比如一头猪一个人卖不出去,我们就按团队配送。”
金寨风光图来自网络
山上种茶,家里迎客
大湾村也是我这次印象深刻的地方。
山路崎岖,川流不息。一进村委会大门,大湾村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正用沙哑的声音布置工作。然后,我跟着她来到王杰家。
于静:“王杰,目前游客的收入是多少?上个月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杰:“十一开始了。”
于静:“年前呢?”
王杰:“那时候还好,一个月挣一万块钱。”
金寨风光图来自网络
大湾村属于重点安置区和高寒山区。虽然地处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自然风光秀丽,但却鲜有人知。204年6月,我曾到过这里。如今,行走在大湾村,小楼、老房交织,掩映在绿树翠竹中,颇有世外桃源之感。乡村旅游发展已见效益。
于静摄
“今年回来搞农家乐的大户以前都在外面,现在都回来了。我们马上搞的漂流项目源头就在这个地方,一旦把漂流搞起来,不仅能带动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还能带来更多游客。”
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在炒茶(央广记者刘军摄)
“山上种茶,家里迎客,红绿结合”。伴随着红色旅游热,大湾村还吸引了一家龙头茶企入驻,打造一体化茶产业链。来到村里时,大湾村有贫困户174户415人,现在有32户44人。
金寨风光图来自网络
于静:“我们在增加老百姓收入的同时,也在考虑建设一些景区。今年我们搞了一块集体土地入市,建设了100个左右的民宿群,这样大量游客来的时候,真正能够留下来。”
金秋时节桂花飘进金寨,金寨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即将实现。(刘军)
(中国之声)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