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7月29日电(李丹)盛夏时节,阳光洒在长春伊通河卫星桥岸边,平坦的木栈道、石板路一应俱全。河水波光粼粼,两岸水草迎风飞舞,不时有鸟儿掠过。
“妈妈,我捡到一个烟头和一个矿泉水瓶!”9岁的陈海明小朋友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奖杯”。他戴着白手套,仔细观察河水和草地。每当看到垃圾,他就把垃圾夹起来,放进妈妈的环保清洁袋里。
28日上午,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洪城街道洪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组织辖区街道33组家庭在长春市伊通河开展“小手拉大手保护母亲河”志愿行动。
记者了解到,“洪湖”生态环境服务队是吉林省首个在街道层面成立的吉林省生态环境志愿者协会分会。
“环保小卫士”在长春伊通河边捡拾垃圾。
当天,在场的小朋友们都化身“环保小卫士”,完成了“垃圾分类大战”“河道清洁行动”“护河防溺水知识学习”“环保绘画体验”等任务。
徐慧娜是长春人。她时刻牵挂着长春的母亲河。她和孩子都是环保志愿者。“近年来,伊通河周边生态越来越好,但还是会有散落的垃圾,需要我们共同行动来保护。”
夏某,35岁,长春人,从事环保志愿服务已有8年。她是最早加入洪湖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的,服务队的成立与她渊源颇深。
两年前的一天,夏某带着孩子在伊通河边散步。她在河边发现了不少烟头,便不时带着孩子去捡拾烟头、纸屑等垃圾。
夏某说,她只是“随手拍”,同事朋友都知道,所以同事朋友都加入了“随手拍”团队。“我也是洪城街道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洪湖志愿服务队成立后,一开始我们妈妈带着孩子做环保,后来很多大学生加入,成为志愿者,后来辖区居民都知道了,也
加入了。“
阿霞经常告诉孩子,垃圾不能捡,但改变行为习惯,减少垃圾量,有助于美化环境。
当天的公益活动中,路过的市民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娃娃脸的孩子。
“志愿服务队的名字‘红伟',有它特殊的含义。”南关区洪城街道纪委书记姚曦这样解释服务队名字的含义:“一是我们有洪湖之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我们的远大志向。二是红色指大雁、天鹅,我们街道毗邻伊通河母亲河,河上常有天鹅、大雁飞翔,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大雁。”
如今,“洪湖”生态环境服务队已从3名环保志愿者发展到1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带动周边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环保活动。成立12支志愿服务队,联合“河源东风”“静安鹏城”等5支社区服务队在辖区社区开展生态环保活动。
记者了解到,“洪湖”生态环境服务队成立以来,已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小手拉大手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服务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近百场,打造了“红蚯蚓”绿色生活、“优乐美”护河行动、“珊瑚礁”环保益课堂常态化环保志愿服务三大品牌项目。
“现在,洪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突破了地域范围,志愿活动不仅停留在我们辖区,突发事件需要支援时,还会到其他辖区,突破了个人参与的范围,带动周边更多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突破了专业范围,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引入了‘红箭救援队’等专业力量,甚至利用无人机等科技力量开展志愿活动。”曲耀说。
据了解,吉林省生态环境志愿者协会于2020年1月正式成立,由有志于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关心关爱社会各界人士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目前,协会有4000多名志愿者。沉重
聚焦环保宣传、环保教育、垃圾分类、社会监督等重点工作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
“我们想在街道打造试点,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在吉林省社区工作中的落实,未来将在全省更多街道区域推广。”吉林省生态环境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李俊岭说。
李俊岭说,吉林省长春市还将建设全省首个环保教育展示馆,培养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完)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