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牌照的清查与开发
穿越保险观察作者:蒋兆坤
2012年至2017年,随着监管审批放松,产业资本觊觎保险牌照带来的低息资金,各路资本计划切入保险业,保险牌照一牌难求。随着保险严监管时代的到来,保险公司牌照审批收紧,门槛较低的保险职业中介牌照成为市场热点。本文将盘点保险公司牌照和保险专业中介牌照的数量,并梳理近年来机构牌照的发展情况。
保险公司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首先必须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未经监管机构批准同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准设立登记和核发营业执照。这实际上规定了我国设立保险公司的基本原则--许可设立原则,这意味着设立保险公司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还要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相对于许可设立原则的繁杂程序,许可设立原则的程序相对简单。许可设立原则赋予保险监管部门一种特权,规定了保险公司设立的准入门槛。各国法律对保险公司设立的门槛普遍高于普通公司,主要是因为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风险及其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特殊影响。我国保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9年12月,共有保险公司240家,其中出口信贷机构1家、保险集团14家、财产保险公司88家、人身保险公司81家、养老保险公司8家、健康保险公司7家、再保险公司12家、资产管理公司26家、其他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3家。
中国银保监会
2013年4月,保监会发文修订了《保险
《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四条允许保险公司个人股东(含关联方)最多出资或者持股51家。伴随着它,国内保险市场上新获批的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后几年,又迎来了新获批保险机构的大潮:2017年6家;2020年;13.随着各路资本的扩张,一些金融大鳄藏身保险业,打着产融之名,把保险公司当成输血的“提款机”。资本通过内幕交易、关联方认购、隐形举牌等方式进行跨境围猎,成为常用手段。
保险牌照热潮中的乱象给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不断收紧对保险公司的审批,保险严监管时代已经到来。到2018年,新获批的保险机构仅有4家,且均有外资背景,没有一家花的是民营资本。上市公司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情出现拐点,对保险牌照的态度也回归理性。2019年,保险公司股东权益继续受到严格监管,随着审批规模收紧,审批事项减少。2018年以来,除了少数外资保险资管、外资再保险、大家保险在特殊情况下,保险行业几乎没有审批过新的市场主体。2019年,银保监会共批准6家新开业或拟开业的保险机构,4家与外资相关,2家与安邦重组相关,其中仅有1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新获批。具体包括安联中保控股、工银安盛资产、交银康联资产开业,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筹建,人人保险集团、人人财险成立等。
此前保险业对外资开放的基调已经形成,但2019年的开放仍超出预期。例如,安联在中国的保险控股公司已获批开业,控股公司类似于集团牌照,在业内具有标志性意义。安联此前已在内地布局寿险、财险和健康险公司。此外,安盛天平的外方股东安盛将持有公司100股,这意味着安盛天平在中国拥有25家分公司,意味着将成为第一家
国家覆盖的外商独资保险企业,改变了过去外资企业经营区域仅在个别省份的局面。
2019年的批复也反映了保险股东股权治理的趋势:一是保险公司国有股东增资、股权转让、划转;二是保险公司资产处置后续相关事项;三是金融业坚持对外开放。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审批牌照,加强股东股权治理,也是监管部门的应有之义。保险公司的发展逐渐回归初心,专注于为社会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功能,“保险姓保”愈发明显。从未来发展来看,业务定位明确、经营理念差异化的机构可以成为监管部门的心头好。
保险职业中介
2018年初以来,保险中介市场保持持续升温态势,中介机构数量众多,资本实力雄厚。对于各路资本对保险中介公司的青睐,一方面是看好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是保险中介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随着多元化主体的进入,保险中介市场格局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截至2019年12月,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642家,其中保险中介集团5家,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760家,保险经纪公司496家,保险公估公司381家。
中国银保监会
为行业贡献80多项保费的保险中介渠道即将迎来准入新规。2019年,为规范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准入行为,防止股东、高管“带病上岗”,银保监会制定了《保险中介机构行政许可和备案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随后在业内征求意见。《办法》按照“机构持证、人员持证、公开透明、打击违法”的原则,统一整合代理、经纪、考核等准入规定,加强申请人管理,以负面清单形式提高高管准入门槛。具体来看,全国性保险专业代理人和经纪机构注册资本
最低额度5000万元,区域性保险专业代理人、经纪机构注册资本最低1000万元。就评估机构而言,征求意见稿规定,全国性机构营运资金在200万元以上,区域性机构营运资金在100万元以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今年1月透露,《办法》已经通过会议,修改完善后将正式印发。《办法》的出台,也可能意味着未来保险中介牌照审批将提速。
2013年之前,保险中介机构的设立相对简单,保险中介牌照并没有引起资本的关注,牌照转让价格也只有几十万。2013年至11月,以泛鑫事件中保险代理高管携款出逃为导火索,国内保险中介乱象浮现,监管漏洞凸显,监管部门容忍底线受到挑战。银保监会开始针对保险中介市场开展为期近两年的清理整顿行动,期间近百家保险中介机构被吊销牌照,暂停保险中介牌照审批。年底恢复审批保险中介牌照(仍暂停审批区域性保险代理牌照),并不断提高办理门槛。期间,共有27家保险经纪公司和15家全国性保险代理机构获批,保险中介牌照转让价格在20日末开始上涨。2017年,年内共有20家保险经纪机构、11家全国性保险代理机构获批。新获批机构股东背景普遍较强。阿里、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各类产业公司纷纷布局保险中介市场。保险中介市场受到资本关注,保险中介牌照转让价格不断攀升。其中,区域性保险代理牌照升级为全国性保险代理牌照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具有网络销售资质的全国性保险中介受到市场青睐,牌照价格相对较高。相关人士透露,具有全国网络销售资质的保险经纪牌照和保险代理牌照成交价约3000万元。
2019年以来,已有14家平台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获得保险中介牌照。一是获取风险投资
有资本的互联网公司。例如,水滴联属收购了特瑞保险代理;第二类是东方财富、360金融、拉卡拉等互联网平台,这类平台本身就是流量平台。获得保险中介牌照,有利于实现流量变现;第三类是汽车制造商等传统企业。这些企业进入保险中介领域,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产融结合,实现业务协同。
保险中介市场持续升温。一是经过2012年至20年的清理整顿,保险中介市场继续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也是保险企业保险专业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在产销分离的大趋势下,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互联网是发展场景保险的沃土,为保险中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因此,互联网股东背景的保险中介机构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设计产品,利用自身场景优势销售产品,实现机构的快速发展。三是与设立保险公司相比,申请保险中介牌照的门槛相对较低,成为部分企业快速进入保险行业的切入点。除了保险中介牌照的资本金要求较低外,审批速度也较快。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专业保险机构,具有鲜明业务特色的很少,业务模式同质化程度很高。国内保险中介市场尚不成熟,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有限。部分保险经纪机构实际做的是代理保险业务,只有少数专业性强、资源面广的保险经纪机构能够真正为客户定制保险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进入保险中介行业,市场格局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从行业来看,保险产业链将更加完善,渠道和承保之间将有更明确的分工。长期来看,保险中介市场结构将出现分化。一个方向是为同质化客户提供低成本的保险解决方案;另一个方向是为特殊客户提供高水平的保险定制解决方案和风险管理服务。这也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介机构要结合互联网等新场景
找准自己的业务板块,努力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
综上,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狠抓股东股权治理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对进入保险业的牌照门槛日趋严格。寻找专业定位、比较优势或试图补充保险密度较低领域的保险供给,可能是后来者寻求保险牌照的方向。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