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圆明园文物--斑驳石“藏”嘉庆御笔
1996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进行考古工作,发掘出藻类园、畅春园宫门区、含经堂、万方安和、乳园等多处遗址。截至目前,近20年来已出土各类文物5万件。近日,圆明园陈列馆正在举办考古展览,首次向公众展示106件珍贵出土文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向北京晚报记者讲述了圆明园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
你为什么用蓝色玻璃写“绿”字
防水砖
出土地点:海晏堂
出土时间:11月
展览中有一块不起眼的玻璃砖,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有深蓝色釉。它是海岩塘遗址出土的包水砖。水包砖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屋檐上使用的一种砖。它是一个长方体,一侧边缘向下倾斜,下雨时帮助屋檐引导雨水。
“从传统角度看,它是一块深蓝色的琉璃砖,但仔细看,它的侧面写着一个‘绿’字。”张中华向记者指出。果不其然,记者将头转向砖头一侧,能看到砖头上写着一个“绿”字。深蓝色的琉璃砖上为什么会有一个“绿”字?“刚出土时,我们也对‘青’字感到困惑。”张中华说,直到一次会议,他特意请教了一位老专家。结果,老专家一语道破惊醒梦中人:“没听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吗?”张中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深蓝色,而是青色。
“我们一直认为青色应该接近绿色,而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琉璃颜色是黄色和绿色,所以我们想不通为什么一块深蓝色的琉璃砖上写了‘绿色’。”张中华说,圆明园考古发掘过程中,不仅出土了常见的黄釉、绿釉,还发现了绿、白、黑、红、紫等五种釉色。“紫禁城
建筑以黄色和绿色为主,代表庄重和理性,而圆明园建筑的玻璃颜色多达七种,说明圆明园是一个轻松、生动、适合休闲的场所。“
斑驳的石头“藏”着嘉庆御笔
嘉庆御制诗《皮青灯》石刻
出土地点:乳源
出土时间:2017年4月
嘉庆御制诗《披青灯》石刻是展厅里最显眼的文物,长约米,宽约米。因为太大太重,只能放在地上。从外表上看,这块石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张中华的提醒,记者很难注意到石头上还刻有文字。原来,这块石头上刻有清嘉庆皇帝题诗一首。
说起这件石刻“皮青灯”的来历,还要从乾隆的喜好说起。张中华告诉记者,乾隆皇帝有“下江南”的爱好。当时到了南京,他立刻被“瞻园”所吸引。他不仅自己去了很多次,还请画家来画。修建圆明园时,他特意仿造了一座,取名“如园”。嘉庆年间,乳源历经40多年变老,嘉庆皇帝下令对乳源进行整修。“也正是这次修缮,让乳源有了著名的嘉庆乳源十景。嘉庆皇帝为每一景题诗一首,这块石头上的‘青推’就是其中之一,诗的大致意思是表达在乳源散步的闲适。”
张中华说,这件石刻从发现到确定为嘉庆御制石刻,经历了一点波折。在乳源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认为它只是一块普通的岩石。“当我们拿着刷子清理石头上的灰尘时,突然发现上面有文字。”张中华和同事们有了重大发现。如果他们为这块石头得到了一个宝藏,他们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专注于这块石头。“对于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一旦上面有文字,就非常重要,因为文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线索和信息。”张中华告诉记者,乳源的建设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所以公园里有很多未经打磨的天然岩石和袋子
包括这件绿色踏板石刻,造型没有经过加工,形制和刻字都处于自然状态。“这块石刻表面凹凸不平,再加上乳源经历了长时间的火灾,很多石块斑驳发黑,发掘过程中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错过。”
张中华介绍,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通常会在施工现场设置探索者,即一个个方形网格。“一般是十米乘十米,我们会一点一点往前推进,所以不会漏掉任何东西。在每两个网格的交界处,会留下一米的隔断梁,方便我们观察和控制考古发掘的进度。基于此,考古发掘过程中不会漏掉这块看起来和普通岩石无异的帝王石刻,现在有机会向公众展示。
养孔雀不是传说
阳雀笼遗址黄釉玻璃构件
出土地点:西洋楼
出土时间:9月
西洋楼雀笼遗址下9月发掘出带有卷云纹的黄釉釉构件。“这个鸟笼遗址本身就有文献记载,铜版画也曾流传到海外。据说这里曾养过孔雀,但我们在文献中从未发现过。”张中华介绍,鸟笼其实是西洋楼附近一组中西合璧的牌坊。有趣的是,从西到东,这组牌坊是中式的,从东到西,这组牌坊是西式的。
张忠华和同事在这里发掘时发现,牌坊地基上有一处系铜线的榫卯结构。“通过这一发现,再加上文献资料,我们推断铜线可以通过地基上的榫卯和牌坊的柱子织成一张铜线网。网中养鸟,皇室成员从中间走过,人从中间经过,鸟在两边歌唱。”
至于这个笼子里养过什么,张中华说,从铜版画上看,这是一只鸟,而文献上的记载是“鸟笼”或“鸟笼”,并没有出现“洞”字,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记载这里是否养过孔雀。然而,当刻有“孔雀牌坊”字样的黄釉釉构件送上
挖出来,养孔雀的传说立刻得到证实。
在养殖规模方面,张中华和同事们曾查阅过一份关于养殖网箱的“卖档”,也就是现在的报销单,上面记录着今年买了多少只鸟、买了多少鸟食、花了多少钱。“考古有时候不一定要去发掘经济价值很大的文物,回答历史问题也很有价值。”张中华说。
过去时
圆明园共出土文物5万件
自1996年以来,圆明园考古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对圆明园西侧藻园进行考古发掘;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4年,对长春园宫门区进行考古发掘,包括经堂、坛荡遗址、上下天广、万方安和等遗址;第三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对鸟笼、海晏堂蓄水楼、远应观、如园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一开始就开启了“公众考古”,向游客开放整个考古工作。
圆明园土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圆明园已发掘土地面积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5万件。
进行时态
今年发掘出“乳源”“紫碧山房”
根据《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规划(2014-2020年)》,圆明园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未来计划重点发掘大公门遗址,如花园遗址、紫碧山坊遗址、文渊阁遗址、坊湖盛京遗址等。
今年将重点发掘乳源和紫碧山坊遗址,摸清其布局、形制和建造工艺。到2020年,通过考古勘探,基本摸清圆明园地下保存状况,明确各遗址山体水系分布及具体位置,利用科技手段初步建立圆明园遗址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为圆明园遗址保护、研究、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晚报回归企名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