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小公司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用银行放贷的思路,按抵押物放贷。
这类小贷公司管理层大多是从本地或中小银行跳槽而来,利用手头资源向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本地中小企业放贷。这类公司一般放贷金额较大,都在百万以上,大的可达1亿。但由于资金有限,政策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客户数量也相对较少。
此前上市的吴江鲈鱼乡小贷就属于这一类。(PS:为了在纳斯达克上市,它给自己起了一个很棒的英文名字China Commerce Credit,也不知道是否通过了在中国的注册。无法吐槽。它的招股书和公司网站China Commerce Credit-吴江裕翔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二是偏向纯信用,以现金流审核方式发放无抵押贷款。
这类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层大多是来自香港、台湾、日本和新加坡的前小额贷款从业者。它们大多利用国外成熟的小额信贷和消费信贷技术在中国开展业务。这类公司一般贷款金额较小,平均10万甚至更少。客户数量相对较多,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分散。
国内比较有名的有亚联金融(来自香港)、富登(淡马锡旗下)、平安易贷、宜信(什么?你说它是做P2P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有类似问题,可以单挑说一大段)
此外,依托供应链,即供应链上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不是主流。这类小贷公司往往是设立企业的副业,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这样的代表包括龙马小贷(泸州老窖)、苏宁小贷、阿里小贷(这更牛逼是因为整个阿里生态圈太大了,但从根本上说确实不是主流,不具备复制性)
)
如何看待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首先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
从数据上看,小贷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已连续两年保持行业整体增长的50%左右。今年的发展速度略有下降,但也应该是40+。持续高增长可期,直至行业洗牌。
我个人认为是在中下。(70分)
从政策角度来看,无论是利率逐步市场化、民资银行试点还是消费金融试点,对小额贷款公司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然而,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法规始终不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定位尴尬,融资渠道有限。(80分)
市场环境方面,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吃肉喝酒的日子即将结束。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在相同的业务定位上,小额贷款公司根本无法与银行竞争,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50分)
从盈利能力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的利率政策红线是基准利率的4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超过这一水平,这是无奈之举,受多种因素影响;有限的杠杆率、小额分散导致的高成本、非金融机构的高缴税、冷门行业导致的高融资成本等等,其实说起来,运营规范的小贷公司资本利润率并不高,吴江鲈鱼乡小贷实际平均水平仅为10,违规严重的企业暂不讨论。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拓宽,盈利水平有望逐步提升。(70分)
因此,整体来看,小贷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平分秋色),行业中的佼佼者前景光明,中低端随时可能消亡。
至于方向。
就整个行业而言。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随着银行业下沉,业务空间
压缩、经济下行、行业风险释放等诸多因素,将导致行业的整体洗牌,最终,形成行业内市场的精细划分(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目前占据市场主流的第一类小额贷款公司将大量淘汰),未来的小额贷款公司将在百万以内划分为多个细分市场,真正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成为主流。地方市场集中(如果不放开地域限制),行业龙头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国外市场为例,日本邦敏的Promise和韩国的APRO都占据了其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具体数据记不清了,一时找不到,找到后再补)。
二是必然互联网化。这个不多说,一定是发展趋势。有了互联网金融,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微金融甚至是金融中最适合互联网的部分。阿里小微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单个企业方面。
一、寻求转正
目前提供政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设立民营银行,另一种是向村镇银行转型。前者的门槛对于小公司来说是相当高的,但是优秀的小贷公司还是有这个机会的,相信已经被很多小贷公司纳入了规划。但平心而论,按照中国一贯的政策风格,这种机会并不多见。后者门槛不低,但现行办法规定,重组需要银行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如果重组,小贷公司将失去对自己公司的控制权。辛苦了的业务交给别人,想来小贷公司的老板也没那么傻。因此,这条路目前只是让小贷公司有了先机。
二、等待政策给出名号
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立法,赋予其金融机构的地位,可以解决整个小额贷款行业的大部分问题。
三、招兵买马
与正规军合作,做银行零售端,用自己的团队为银行做小微业务。银行省去了自建小微业务团队的过程,降低了成本,而且直接
获得可观的小额信贷业务。小贷公司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他方面都背靠大树好乘凉,但这棵树给不给你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