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人水磨古镇改造规划设计团队:天时地利人和,打造难以复制的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改造规划设计团队:天时地利人和,打造难以复制的美丽水磨古镇
从山地工业小镇到生态旅游名镇;从震后的“断骨”伤痕,到如今的“世界灾后重建灯塔”,水磨古镇,这个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不到10公里的小镇,十年浴火重生,十年巨变。
谈起在水磨古镇的18个月,古镇规划设计师们“边设计、边施工,创造了奇迹。”多年后回首往事,他们有何感想?4月,水磨古镇灾后重建总设计师陈可石及规划设计团队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揭秘”他们眼中的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灾后重建总设计师陈克石
难忘记忆“国内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第一人”
四月的水磨古镇春意盎然,醉人的春色在一片美景中绽放。蜿蜒的山路上,三三两两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鲜花盛开,白墙红墙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派世外桃源。
陈克石,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影城市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再谈水磨,陈可石的话语中充满感慨:“如果全国有一万个像水磨这样的美丽城镇,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形象在世人面前就会大不一样。”
在担任重建总设计师的前半段时间里,陈可石30多次往返水磨,历尽艰辛。在重建的18个月里,访问量早就不清楚了。但在陈可石的记忆里,在板房里规划重建的日子格外清晰。
“水磨镇援建工作组抗震板房会议室冬天特别冷”;“佛山援建队数十名工作人员和设计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板房里的大通铺把几十张钢架床放在一起,每人送一把牙刷和一把
毛巾“”第二天,大家在食堂吃了一碗清汤面,工作正式开始了“”有一次,因为汇报方案设计,我要驱车40个小时赶到马尔康。一路上没有食物,没有住所,没有水喝,余震塌陷在路上。真的很辛苦……“说起往事,陈可石语气一如既往平和,内容却惊心动魄,他说自己和团队热情高涨,为水磨的重建”尽了最大努力“,他说:”回想起来,最感谢刘宏伟博士、陈树峰和佛山援建总指挥周霞与设计团队的精诚合作,以及负责老街建设的方全明先生……“
虽然被誉为“中国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第一人”,但陈可石说,每次做小镇都如履薄冰。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考虑不周全,就可能出错,这是最焦虑、最担心的地方。”他说,自己做水磨真的很“细心”。
突出“生态”“文化”助推水磨古镇成功转型
最让陈可石欣慰的是水磨古镇的成功重建。地震前,水磨镇是很多人记忆中的“高耗能工业重镇”,有色金属冶炼厂、小水电厂吞噬着秀水青山。“对水磨镇和原有居民来说,灾后重建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未来发展方向的契机。”陈可石说,对于水磨震后发展的新方向,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理念在于“生态”和“文化”,要建设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这一计划终于得以实施,人们今天可以看到山水画般美丽的新水磨。
水磨古镇哪个设计最令人满意?陈可石的答案是“春风亭”。他“透露”,“春风亭”原名“望湖亭”,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便几易其稿,突出其中心地位,并结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的意境,改名为“春风亭”。今天的“春风亭”牌匾也是他亲笔题写的。
2010年,水磨古镇为全域人居环境
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水磨古镇也被不少人誉为“中国最美羌族新城”。但在陈可石看来,建筑是“遗憾的美”。他说,有的设计“提前完成了,有的地方没有做到最好,但还是有遗憾”。水磨古镇唯一没有按照设计做的,是寿溪湖的栏杆。“本想做40厘米的平台,但施工过程控制不好,湖面景观没有出现。”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成就了水磨新城。”陈克石说。今天,水磨的成功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总设计师负责制能够确保理念、标准、目标贯穿始终,这在灾后重建的紧急规划建设中尤为重要。”此外,陈可石还认为,通过水磨的经验,“文化重建对一个小镇的重要性”,在设计中,“一定要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15年前被聘为成都政府顾问的陈克石,如今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成都一次。汶川地震十年后,陈可石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忙碌。先后培养博士、硕士70余人,完成了天府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等多个著名城市设计方案和建筑设计。近十年来,陈可石还研究了全球无数名镇的规划设计。他说,未来希望能做出更多能体现民族自信的设计。他要“总结之前的成功经验,不断努力创新,未来才能打造出很多世界顶级小镇。”
参与水磨古镇重建的建筑师
水磨古镇在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在水磨古镇,每走几步,她就会拿出手机拍摄或远或近的景观。每次看到楼房,我都会兴奋地说起当初的重建过程……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院(简称“中建西南设计五院”)总建筑师刘梅眼中,水磨古镇就是他的那个
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的地方。
水磨古镇由陈克石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团队、香港中盈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心、中建西南设计五院共同完成。
在改造中,除了水磨古镇整体规划设计外,中建西南第五设计院还直接参与了阿坝师专图书馆、艺术中心等项目的总体设计任务。
谈起这段参与灾后重建设计的经历,刘梅记忆深刻。
“每次回到水磨镇,都会想起设计水磨镇的日日夜夜,很感动。”刘梅记得,接到规划设计任务刚到水磨时,到处是破损的瓦砾和废墟。“我很感慨,也很幸运能参与设计,能把当时受灾这么严重、生态环境遭受这么大破坏的水磨镇还原成青山绿水的如诗如画景象。”作为参与这个小镇改造规划的建筑师,刘梅对水磨充满感情。
从左至右:林可、刘梅、张志强
重走式水磨机
“这里的每一条路,都用脚印丈量过无数次。”当年刚起步的新建筑师林柯,如今已是资深建筑师。她说,现在路过水磨古镇,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再来水磨看看。当年的助理建筑师张志强,如今已成长为总建筑师。他们和刘梅一起,重访水磨中学、禅寿老街等地,处处留影留恋成了共同的举动。几位设计师都觉得,参与水磨古镇的规划设计,是他们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和难忘的经历。
“水磨镇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不能再复制了。”刘梅认为,水磨原址的重建,当地政府和佛山援建者对设计的“让路”,是让水磨从最初的设计图变成现实的关键。
“从整体立意来看,我给它打最高分。”刘梅认为,虽然从单体建筑来看,也许水磨的一些建筑还是
遗憾是有的,但从它的定位和规划来看,水磨古镇无疑是值得打高分的。
设计师与学生合影
刘梅还说,水磨古镇“把最美的地方给了学校”。她说,除了可以俯瞰全城的观景台,水磨镇最灵动的地方寿溪湖紧邻两所学校--水磨中学和阿坝师专。站在两所学校的操场上,远看青山,近看春风吹皱湖水,都是最美的地方。
对于水磨的未来,设计师们最想说的是什么?刘梅等人建议,继续走度假休闲之路,做好生态和文化,保护好今天的建筑风貌,水磨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记者杨勤英王曦)
作者:杨琴英王曦回归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