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明星电影公司作为独立电影公司运营时间最长、制作数量最多,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3月,张石川等人在从事股票生意的大同交易所投机失败后,在亏损剩余资本的基础上,与郑正秋、周剑云发起组织了明星影业有限公司。张石川担任导演,郑正秋担任编剧,周剑云担任文员兼分管业务。最初,公司总资本10万元,发起人认缴一半,其余由社会各界认缴。但最终公司只筹集了4万元,这是发起人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
明星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一方面,这些创始人看到电影产业“发达豁免”,是有利可图、大有可为的事业;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电影“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将电影视为“改良社会”的工具。张石川热衷于制作娱乐性短片,郑正秋则看重长篇伦理剧。鉴于实际情况,公司决定先拍短片,但《搞笑王游上海》《大怪兽剧场》《劳动之爱》三部短片的票房收入并不理想。此时,公司资金枯竭,日常开支只能靠借款维持,连工人都要买布景材料。
公司的转折点是1923年拍摄的故事片《孤儿救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公司的发展转向制作长篇剧。《孤儿救祖》的成功不仅让明星公司摆脱了经济困境,也吸引了更多人投资电影业。其他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带来了早期中国电影的繁荣。1927年,星空电影公司出品《火烧红莲寺》,开中国影坛之先河;1931年,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电影《歌手红牡丹》试制成功;1932年邀请夏衍等人担任编剧,促进了与左翼文艺工作者的结合。之后,他拍摄了《狂流》《铁板上的红眼泪》《女人的呐喊》等一批反帝反封建题材的影片。1936年,明星电影公开
公司重组,提出了“服务时代”的生产方针,建立了第一、第二明星工厂。明星二厂吸纳了一批左翼电影人,先后拍摄了《生死相依》《压岁钱》《马路天使》等影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星空电影公司的制作基地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关闭。
从1922年到1937年,星空电影公司拍摄了200多部电影,培养了包括编剧导演、摄影、美工、录音、剪辑、印刷、发行在内的一整套人才,经历了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兴起、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