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科学家沙尔夫和“中国草原红牛”将永远铭记在科技史上
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喝的许多牛奶是由电视上出现的黑白相间的奶牛生产的。它的产量很高,但这种牛是进口的。对于草原和游牧民族来说,千百年来的奶牛仍然是红牛、黄牛、黑牛等当地传统品种。然而,时不我待,时不我待,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并非易事。但总有一些执着的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最终让事情向前发展。往往科学上的一小步,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在赤峰市畜牧所工作的工程师、研究员沙尔夫,成功培育出“中国草原红牛”品种,较当地牛提高了肉奶产量。沙尔夫还获得了各种荣誉,被载入中国畜牧业发展史。
沙尔夫
《光明日报》1987年10月9日报道:“内蒙古大草原培育成功了一个新的牛科--中国草原红牛。目前,这一牛新品种已推广改良35万多头,创造经济效益7亿多元。”想想看,在当时,7亿元几乎是高不可攀的,因为在当时,像沙尔夫这样的科研人员,工资只有几十元。报告还说:“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北方地区牛品种严重退化,引起国家有关方面重视。培育高标准种牛成为畜牧科研单位的重要任务。”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牛,一种是产奶量高的荷兰黑白花牛,另一种是法国夏洛莱牛、德国西门塔尔牛等肉奶奶牛。世代生长在草原上的红牛个头不大,肉奶产量不高,但也耐寒耐饥。然而,面对世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场的地方品种显然跟不上形势,改良势在必行。这项工作始于1953年。涉及省份为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
蒙古。这是国家有计划培育的肉奶牛新品种。1985年,它被农牧渔业部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凝聚了几代科技工作者和牧民群众的心血。其中,沙尔夫荣登功劳簿榜首。
沙尔夫培育的草原红牛
1936年,沙尔夫出生于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今赤峰市),是独生子。他家境贫寒,父母给他取名沙尔夫,意思是“黄孩子”。也许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像草原上的黄牛犊一样强壮。这个黄小子上了小学、中学,又到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主修畜牧专业。1961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赤峰市畜牧研究所工作。当时,内蒙古只有赤峰和呼伦贝尔有这样的研究所。科研不只是瓶瓶罐罐加白大褂,还有畜牧科研。
测量种牛体重
毕业后的前两年,他先是回乡开展提高母牛繁殖率的试验,后来又到赤峰克什克腾旗做当地良种“岗更牛”的选育项目。这些工作极其枯燥,“牛棚”里的生活也很辛苦。一个科学家,事实上,当他整天和牛在一起时,就像一个牧民。每天测量牛,收集数据。当时条件差,没有高科技。举个例子,你测量一头牛的产奶量,你挤出来就能知道,但如果小牛吃了,你怎么知道它吃了多少?沙尔夫想了一个办法:喂奶前给小牛称体重,吃完再量。就这样,他们收集了1万多个数据,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撰写了第一篇论文《岗耕牛生产性能研究报告》,发表在《中国畜牧杂志》上。
草原红牛
1963年转入中国草原红牛(原称“翁牛特牛”,后称“西拉木伦牛”,均以地名命名)研究工作。他也在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一起学习,包括他的老师王振奇
.
测定乳脂率
改进就是注入新鲜血液,这似乎适用于很多事情。草原红牛首先选择英国短角公牛与当地奶牛杂交,从而诞生了第一代杂交牛。从第一代到最终形成稳定的种牛,需要几代人、10年甚至20年才能正式确立这个品种的诞生。与原品种相比,该新品种必须在产奶量、产肉量上有明显提高,抗病性强、受胎率高、对饲草适应性强。在此期间,杂交牛品质会不稳定,成年牛体重下降,幼畜死亡率高。这些困难需要沙尔夫和同事们一一克服。
沙尔夫(左)和同事在实验室工作
他在一个叫海金山的牧场住了20年。住的是简陋的房子,吃的是玉米碴,还有土豆咸菜,烧的是牛粪。冬天,他们戴着皮帽,摸着疙瘩(一种羊毛制的靴子)。有时他们到很远的锡盟或河北去取公牛精液,每人要背两个骂骂咧咧的热水瓶--当时没有液氮瓶,只能往热水瓶里装干冰代替,有时要来回走100里路。计算下来,他们一年中有3/4的时间花在下面。他们的孩子出生,妻子生病,他不在家,欠了太多的钱。这种研究工作在“文革”期间并没有停止。1972年,王振琦退休,课题组由沙尔夫主持。从那时起,直到通过国家验收,他们13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加上毕业后投入的时间,他在这个项目上花了20年。
海金山牧场
1973年,农牧渔业部召开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奶牛繁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草原红牛繁育计划。沙尔夫的担子很重。毕竟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毕竟在北方,内蒙古是畜牧业大区,率先搞养殖是必然的,也是一种责任。
草原红牛的出生公式如下:国外
公牛+本地母牛=一代杂交母牛;本杂交母牛+洋公牛=二代杂交母牛;二代杂交公牛+杂交母牛=草原红牛。1984年草原红牛通过内蒙古有关方面验收,1985年通过农牧渔业部验收。从此,古老的草原上诞生了一个新的牛品种。其产奶量比本地牛高5-10倍,产肉量高40%,体重比本地牛高3倍。早在1979年,农牧渔业部在《关于加强草原红牛繁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说:“……出口试销,客商反响好,骨肉优良,价格高,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好,深受农牧民欢迎……草原红牛是我国重点科研新品种之一,既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又是重要的生产任务,对我国养牛业的发展、现代化、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国马克思沙尔夫故居
培育成功后要稳定推广。沙尔夫随后做了大量工作,使这一项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推广和应用。并于198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进步一等奖、农牧渔业部科学进步二等奖。1985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后,他仍在一段时间内担任“中国与卢森堡肉牛生产技术合作项目”中方执行单位--内蒙古天蒙牧伦牧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还是《草原红牛》的作者,写了100多篇论文。
卢森堡专家访问
如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内蒙古大学原校长为代表的新一代畜牧专家成功掌握良种牛胚胎移植技术,使良种牛培育再上一个台阶。草原红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技术仍在进步,但中国
科技史上铭记沙尔夫的名字,记录草原红牛。沙尔夫和科学家们像牛一样,“吃草贡献奶和血”。
原作者:巴依尔回归企名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