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外国国名和人名的中文版决定权在企名网翻译室,正式规范译名始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译名用词不应含有赞扬或批评”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准则,但在那个意识形态浓厚的时代,不难看到一些明显不恰当、不雅甚至不尊重他国的译名。
标题提到的例子,如英语、法国、德国、美利坚合众国,在早期白话文中都有建立版本,汉语所代表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所以问题不大。
上个世纪中叶还在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苦难兄弟之间问题重重,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周恩来总理曾在20世纪60年代亲自过问一些国家的译名更正问题。
例如,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莫桑比克:后改为莫桑比克。(“鼻子”这个词对我来说也充满了沉重的嘴巴。)
博茨瓦纳:后改为博茨瓦纳。(对此没有太多处理,也许“传”字的意识形态色彩太浓了吧?)
(注:巴苏托兰独立后更名为莱索托王国,并非自改中文译名。)
还有文字中没有提到的肯尼亚:后来改为“肯尼亚”。(人民的国家生来就是害怕的,不是吗?)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