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青蛙王子”的致富梦!
“青蛙王子”的致富梦
作者:郑宗琪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夜西江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说丰年,听蛙声。”这是一句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彰显着山村田园的独特味道。用这句话来形容广平西苑村王应山现在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了。11月,他流转28亩土地建起牛蛙驯养基地,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青蛙王子”。
辞职回乡养青蛙
“当时我们投资100多万元,注册了公司,建起了驯化大棚,还有200多个蛙塘。”40岁的王英珊性情温婉,鼻梁上戴着一副眼镜,说话小心翼翼。“牛蛙行情变幻莫测,有点像打股票,去年7月每公斤能卖到40多元,现在每公斤不到20元。”
“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下去。”王英山信誓旦旦地说。
1999年,王英山从福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他曾在莆田、福州等地工作数年,后跳槽至国美,先后担任长永安国美门店店长、三明分公司营销总监。“我是大山的孩子,读书最初的想法是走出大山,向往大都市生活。但在城市生活多年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内心所需要的。”
那么,心脏需要什么呢?“没有归属感,这都是我在外打拼十几年的总结。”王英山说,“我们家乡清风翠微,肥沃的土壤漫山遍野,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家乡找到适合发展的事业?”
王英珊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竞选村主任。“我的根在这里,我最终选择回来,为了做好这个村主任的工作,我彻夜难眠。”
“很难找到发展经济的项目,回乡之初,我也带了
有些项目被退回,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施。10月,王英山到浙江、广东及周边县市考察,发现家乡有这么好的生态,发展牛蛙驯养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一是牛蛙驯养需要含氧量高的“活水”,二是规范管理不会污染水体。
除了想着事业发展,王英山发展牛蛙驯养还有另一个初衷,那就是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西苑村有1200多人。除了传统的稻烟竹种植,村里没有其他规模化产业。近年来,因为整体经济的影响,外出打工、做小吃的人数逐年增加。
王应山指着路下的大棚驯化基地说:“我们和村民签订了最长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我们给村民发租金,村民还可以享受土地入股分红,或者在我们的养殖基地务工赚取劳务费。”
克服归化难题
驯养基地建设之初,发生了很多事情。用王英山的话说,一切都让人难以忍受!
王英珊坦言,自己在城里闯荡多年,此前没有牛蛙养殖经验。“听蛙声”的诗意享受在现实生活中无从实现,各种困惑和问题接踵而至。
“回想当初,真是胆大妄为,甚至有些粗心大意,想用‘偷’的技术大干一场。”王应山等股东没有养殖技术。刚开始,他们靠的是学习外地学来的技术,或者查阅农事书籍。
这些从书本上“偷来”或学来的技术,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最终是靠不住的。
王英山说:“牛蛙在野外是活吃的,但我们在人工驯养的过程中喂饲料,这个过程必须用心驯养,如果经验不足,牛蛙可能会成群死亡。”
几经失败,驯化过程终于成功,收获了几批成品蛙。就在事业蒸蒸日上、越干越顺的时候,
王英山又遇到了“天灾”。
9月17日,超强台风“鲇鱼”在泉州惠安沿海登陆,造成多地被淹,房屋倒塌,基础设施受损,水电路、通信中断,经济损失极其严重。这条大“鲶鱼”也给王英山的牛蛙驯养基地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极端天气的影响,大棚里的青蛙死了整整一个月。
“我们粗略计算一下,也许50万只幼蛙死亡了。”王英山说,“这一个月的心情无法形容,村里到底有什么样的传言,甚至动摇了我们股东创业的信心。”
这次失利,也让王英山痛定思痛。他对过程和结果有很多期待,甚至过于理想化,但面对问题和困难却束手无策。
如何突围?短时间内攻克技术瓶颈是重中之重。王应山从漳州云霄聘请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日常管理,并将股份让给技术人员,实现双赢。
今年,基地共投入蛙苗1200万株。在技术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没有出现重大疾病,幼蛙成活率大大提高。
青蛙
王子
打造全产业链
广平大集、冯庄、西苑、洞井四个村被称为“东西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著称。
“位于大吉村的北洋岐有十里生态峡谷,这里有参天的古树、怪石和明代古村落遗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何不把牛蛙和生态旅游联系起来,让牛蛙这篇大‘文章’做起来呢?”王英山说,“我们的牛蛙喝的水是从北洋岐流过来的,没有任何污染,富含蛋白质,水解后生成复杂的氨基酸,由于生长周期长,肉质比普通的要好,口感也特别浓郁。”
王应山还说,在养殖过程中,他们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这个月向市场投放了12000公斤成品
青蛙,以及部分未放流的青蛙,也被厦门、漳州等地的客户提前抢购一空。
光是卖成品蛙,就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如果市场好,你可以赚点钱。如果市场不好,你会赔钱,根本没有发言权。同时,成品蛙长途运输也会造成不小的损失。王英山是经贸出身,对如何打造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旅客来观光,就留下来吃住,开一家主营牛蛙特产的农家乐就有生意了。”王应山给农家乐取名“稻蛙飘香”。虽然刚刚起步,但他踌躇满志。
王英山还有一个有趣的想法:开辟专门区域建设牛蛙科普基地。青蛙按照生长的不同时期依次进行繁育,并引入一些文字和图片,将其打造成具有科普意义的“青蛙王国”,让更多人特别是小朋友一起观察体验,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趣味。
“现在城里的孩子对青蛙的认识都是从书本或电影中获得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等牛蛙科普基地建好了,游客的脚步就留下了,肚子就留下了……”王应山说,“未来,打造牛蛙全产业链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尝试推广稻田蛙养殖项目,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增收。”
:广平微生活(文:郑宗琪)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