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编辑胡青松获中国传媒“我与公司共成长”主题征文二等奖
近日,在华文传媒举办的庆祝上市十周年“我与公司共成长”主题征文比赛中,我社文学编辑部主任胡青松的作品《做黄昏中的一盏灯》荣获二等奖。12月24日下午,华文媒体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胡青松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做黄昏中的一盏灯
-我的十年成长简历在江西发布
胡青松摄
选择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选择都被现实包裹着。相比而言,我觉得自己奇特多了。我从高中起就成了狂热的文学青年。在创作、投稿、退稿、出版这一基本模式的循环中,我与编辑熟悉起来,也加深了对这个陌生职业的敬畏。被拒绝的稿件越多,我就越想成为似乎决定工作生死的编辑。高中课后允许阅读的出版物之一是《微型小说选刊》。从此,《微型小说选刊》与新纬路17号一起成为我们写作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之一。我们无数次想象自己与这个地名联系在一起。命运从那一刻开始了奇妙的旅程。从遥远的江苏来到江西求学,选择了中文专业,最终与“新纬路17号”扯上了关系。所以,我总觉得是命运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也许是一种走心。
成长是无数可能的经历
自从大学毕业进入出版业,对我来说,无数的可能性在我的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我把博尔赫斯的一部小说总结为“小径分叉的花园”。大学毕业时,我错过了江西出版集团的第一次大规模招聘,随后又在《小星星》杂志的面试中落榜。我在报社和文联待了两年,才带着一篇被读者转载的文章走进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人生的每一次分叉都延伸出一种可能,
但我始终庆幸江西发布平台欣赏一个年轻人,欣赏我内心的笃定。
回望我在江西出版的十年成长经历,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经历的五个岗位无疑是最明显的坐标。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图书校对,导师是专家出版人张国功。看似机械化的校对工作背后,其实是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锤炼,而更珍贵的是我在入行之初就体会到了一个出版前辈的专业精神。对于张国功先生对待稿件的态度,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他的敬业和严谨给我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课--编辑必须追求完美,编辑把脉、诊断、修复稿件既是必备技能,也是终身课程。这段经历也为我代表江西出版在韬奋杯编校大赛中获奖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的第二个职位是《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虽然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几个月,但却实现了我最初的梦想,让我知道了一本曾经影响我整个高中的著名杂志,是如何经过精密的出版流程和发行渠道,才能完美触达读者。
我的第三个职位是图书营销策划,这让我毫无准备地走到了图书出版市场的最前沿。对于陌生的图书营销策划,当时无从下手。为此,我做了两件事,看其他俱乐部的图书活动,咨询其他俱乐部的营销策划前辈。在类似的偷学探索之后,真正的营销策划开始了。对此,我们策划组织了系列作品首发仪式、作家签约仪式、书评、撰写专题、开展自媒体,与各媒体合作开展图书营销推广,全程参与图书发行。在此期间,因为岗位性质,我被借调到集团参与首届鄱阳湖生态文化节的组织工作,并分别被组委会和集团评为先进个人,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在营销策划岗位上最大的收获是深刻认识到营销对出版的意义在于给编辑精心的呈现
书是人生最奇妙的可能,这种意义在以后的出版物中越来越不可或缺。
我的第四个职位是百花洲杂志社的编辑。这个岗位的独特之处在于,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传递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结《百花洲》杂志五年来的编辑工作,从日常稿件出版,到组织文学活动,再到以杂志为资源平台策划文学图书,一点一滴积累,逐步成长。我还记得第一次向诗人北岛要手稿的情景。我从高中时买的一本《北岛诗选》说起,讲到他的新书《大门打开》,再讲到我的创作困惑。在这中间,我完成了读者、作者、编辑三个角色的转换,从而顺利获得了《北岛》的散文,得到了许多他第一次发表的老照片,并在百花洲发表。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编辑的美妙之处在于,再有名的作家也能成为朋友,再普通的作者也有可能通过编辑成长为名家。做编辑,要学会整合作者、编辑、读者三种身份,体悟作者的创作心理,展现编辑的编辑水平,思考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连接这三种身份的核心就是作品。一个编辑对作品的认知能力是文字处理能力之外的第二技能。有了这个技巧,才有可能与更多名家平等对话。
我的第五个岗位是负责响应集团“三项制度”改革而成立的文献编辑部,整合了之前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成长可能。在集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出版路径,立足打造原创文学产品线,自主开发丰富图书品牌。
五个岗位给了我探索出版的五种触角,也给了我成长的五种可能,这是出版生涯中难得的机遇。所以我觉得很高兴。现在回想起来,这五个岗位的技能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常常觉得,年轻编辑长大后要敢于尝试很多可能,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小径分叉的花园”哪个路口会开出更美的花朵。
坚守,做黄昏中的一盏灯
诗人郑愁予有句名诗,“谁传此诗人业,黄昏挂一盏灯”。说到编辑,也是一样的。出版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阅读正在成为一种奢侈品,但我始终相信,一家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市,一本书可以温暖一个人的灵魂,编辑是孤独的灵魂摆渡人,演绎着诗意的栖居和精神的守望。出版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决心。无论新媒体如何改变出版形式,编辑都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这是不变的真理。我在江西出版的十年,是我人生中最丰富的篇章。总结这份坚持,我觉得就我而言,首先是保持热爱,时刻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其次,保持清醒头脑。出版浪漫主义诗歌的背后是琐碎的细节。任何疏忽都可能毁掉一群人的努力;三是保持学习能力。入行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似乎才刚刚起步,尤其是面对出版界的诸多未知,需要的学习“永远在路上”。从编得好到编得好,是一条鲜花与荆棘并存的道路。
我觉得编辑应该一生修行,专注于迷人的文字,体悟语言体系的博大内涵,为他人做嫁衣,为时代传价值,让更多的书永远留在读者的书架上,这才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所以,值得坚守,值得做黄昏的一盏灯,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份职业连接着古诗词和未知的未来。
手稿文学编辑部回归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