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创业求职?大学生创业团队难过“毕业季分手”
回首往事,杨舒无法想象,自己最核心、最信任的合作伙伴林珊离开公司快一年了。
去年5月20日,杨舒毕业前夕,两人彻底闹翻,分道扬镳。
分手的导火索是前一个寒假赚的钱的用途。两位合伙人创办的一个“校园高校创业联盟”,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寒假期间,林珊通过招收学生兼职收取人力资源佣金,短时间内让公司获利15万元。作为第一股东,杨树想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公司办公室的建设上。
资料图
会议室里,二股东林珊公开质疑杨舒的做法。他认为自己赚了钱就应该奖励弟弟,而不是花在“没用”的地方。此外,他挣钱,有权支配。但杨树觉得,公司成立时,钱都是自己出,应该自己说了算。
两人在争吵中提出“分居”。从大学开始就和杨舒共事5年的林珊带走了部分客户资源,9月底公司结账时带走了部分公司资产。
大学生创业如火如荼。但据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者杨万里观察,他认识的3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毕业季或刚步入社会一年就无法合作。
校园毕业季成了不少创业大学生的“分手季”,从同舟共济的伙伴到同室操戈,甚至因利益纠纷对簿公堂。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留给创业大学生的命题远不止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利益纠葛和信任危机。
“校园型”项目难入社会战场
回想起一年多前离开创业团队的经历,兰州大学研二学生李梅觉得有点“太远了”--她记不清离开的具体时间、公司营收状况,甚至连“公司全称”都记不清了。
我在哈尔滨读大三的时候,
李梅加入了一个像印章一样行动的创业团队。起初,来自不同学校的4名合伙人在其中一人腾出的店铺里工作。从获取原材料、设计图纸、推进运营到联系客户,全靠4个人一起摸索。
初期情况喜人,不到半个月每天都有20多单。他们与哈尔滨一家公司洽谈合作,签订1000枚人封订单,在对方提供的展区定期销售;联合哈尔滨4所高校的创业大学生,在周边校园开设加盟店。
挣了钱以后,除了一次请客吃饭,谁也不要工资。会议期间,大家都期待着公司做大的那一天,不仅做印章,还要开发周边产品,寻找投资方,在哈尔滨以外的地方开加盟店。
在李梅的印象中,一周5个工作日至少要开3次会,每次会议用3个多小时讨论公司发展蓝图。“就像互相画大饼一样,想得太多,但根本实现不了,浪费了很多时间”。
新华网资料图
临近毕业季,项目本身的短板日益凸显。公司想开发一种新产品:用学士帽制作肖像印章。安排人员打印传单、联系兼职学生等,在校园推广两个月,订单寥寥无几。
李梅发现,有了资金和基础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复制这个项目。市场上,珠宝生意是“狼多肉少”,越做越有提升空间。
“临近毕业,大家都要为自己规划,如果毕业后项目崩盘再走人,错过了校招和实习机会,很难再找到工作。”李梅选择了宝艳,另外两个伙伴离校实习。团队散伙半年后,最后一位合伙人卖掉公司,回到企业上班。
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存在缺陷,加速了团队的分离。还有一些项目带着“天花板”,创业团队只能在校园的“温室”里生存。一旦走出校门,失去学生创业专项政策的支持,他们迅速凋零。
武汉某211高校学生文玥和两个朋友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帮助企业在校园内推广品牌,通过推送传单、策划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一年时间,他们在武汉40所高校建立业务链,与周黑鸭、雪华等大企业合作,年营收达100多万元。
文玥逐渐发现,自己的成功太多得益于校园环境。按照他所在学校的规定,如果社会企业来宣传,需要层层审批,而企业找学生代理则省去了不少麻烦。同时,社会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是学生,他们处于这个群体中,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非常了解。“但一旦毕业,就不再拥有学生的‘特权',离开了目标群体,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毕业后,三人商量去外地,各自找出路,把公司交给学弟学妹打理。
决定权之争让合伙人分道扬镳
“做生意不要和朋友合作”,这句话如今成了李玉的口头禅。
大四时,他和大学时的两个好朋友打算成立一家户外旅游公司。起初,为了说服父母,三个人轮流住在对方家里游说,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团队就成立了。公司股权按1:1:1分成,三人均平分分红。2013年,携程等旅游公司的业务尚未拓展到武汉,其公司在武汉的年收入已达370多万元,年底每人分红30多万元。
随着公司的发展,三人对公司规划产生了分歧。一个人想把公司改造成体育企业,一个人想按照常规路线经营创业者,另一个人只想赚点钱。在股权平分的时候,没有人考虑到“都是创始人,谁能决定公司未来的发展路线。”
问题逐渐显现。一次,区里一家企业来谈合作,希望和公司一起推广区内的旅游项目。这是公司扩大业务范围的好机会。但你想赢得这个大项目吗
,如何发展公司业务,三个人意见不一,在会议中前前后后争吵了好几次,李玉觉得总有一天好兄弟会变成敌人。
矛盾爆发在一次讨论员工招聘方式的例会上。李玉提出,放弃部分股份吸引高端人才,留住人心,扩大团队规模。但合伙人张明认为,自己给员工发工资,不可能无偿割让年营收百万的公司股份。
拍桌子、骂骂咧咧,争吵了一个多小时,三个人都充满了愤怒。这也成为两人分手前的最后一次见面。负责带队的刘爱直接打理公司事务,只等年底分红。毕业不到两年,一个离开去深圳开餐厅,一个在武汉开咖啡馆。
合伙人离开后,公司的一些业务就垮了。刘艾负责户外旅游项目的线路规划方案。由于接受者对业务不熟悉,线路规划出现问题,客户资源流失,旅游体验满意度迅速下降。
一些老员工私下找到李玉,希望公司能继续办下去。当初,这些人放弃了学习深造的机会,免费来打工。如果球队刚刚解散,李玉觉得“对不起他们”。
李玉曾想高价回购他们手中的股份,一个人把公司做大。经多次约谈,两人要求一次性支付270余万元。他一时拿不到,就找了两个人当面协商,希望能给他一点时间付款,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兄弟们都没同意分期付款。
第一批老员工陆续离开,李玉觉得团队无法继续做下去,立即离开公司招聘社会人士接手公司事务。“心不能走在一起,都散了”。
大学生创业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休学4年,创业8年,杨舒的合伙人换了三次。
起初,杨舒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一起创业,做汽车用品,“一起吃大锅饭”。做了半年,公司亏了十几万元,很多兄弟看不出公司的前景,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
20.是杨舒所在的“校园大学生创业联盟”最辉煌的时刻。公司通过大批量进货争取折扣,寻找各校代理商销售商品,通过联系学生会外联部负责人或创业协会主席,在广西27所高校发展自己的线下团队,成员近4000人,是广西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