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宝档案》再次探访探秘原太平手袋厂!
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抹去痕迹,但有时会让一些记忆历久弥新,回味悠长。
近日,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来到虎门,再次揭开了深藏在许多虎门人脑海中的记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苏秀义阿姨今年67岁,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和很多同龄人不同,她花大量时间和一台电动缝纫机打交道,帮儿孙们做衣服、做汽车窗帘被套,既能丰富生活,也是一种情感寄托。
因为秀怡阿姨的缝纫机已经陪伴了她近40年。这是一台盛家缝纫机,岁月的流逝让它的车身略显斑驳。
40年前,它被安装在虎门一家工厂的工作台上,秀怡阿姨成了它的用户。这家工厂就是太平手袋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太平手袋厂倒闭,秀仪阿姨放弃了这个陪伴多年的伙伴,就买来用到了今天。
太平手袋厂是许多上了年纪的虎门人难忘的激情岁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亢序曲。
197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5个县为试点县。
这些手袋图片是太平手袋厂老员工汤志平留下的。这些手袋都是当年太平手袋厂的产品。它们曾风靡大江南北、海内外,有些款式现在看起来并不落伍。
当年的爆炸
每每看到这些画面,老员工们都会想起热血沸腾的时光。上世纪70年代末,工程师一个月工资五六十元,最低的是学徒,一个月18元。太平手袋厂
采用香港的管理模式,最根本的改革是按件计算工作量。实行计件工资后,普通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1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
“三来一补”模式的诞生,改变了东莞的经济结构,也拉开了引进利用外资的序幕。香港、台湾等地商人、资金、设备、技术纷纷流入,东莞一度成为“东莞堵车、全球短缺”的“世界工厂”。这一模式也成为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发展的重要模式。
继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业后,全国首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发厂也落户虎门龙眼村。因此,虎门这张名片,在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后,就打上了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烙印。
宁
我宁愿回到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