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首发作品,未经网贷之家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笔者曾在银行信贷部工作,处理贷款/信用卡审批工作。虽然你已经看过了所有借款人的画像,但你还是会遇到令人惊讶的案例。
记忆中的某一天,笔者例行公事地翻看上一个工作日的业务申请记录。那是一批信用卡申请,客户通过银行官网输入自己的信息后提交。网络客户的信息往往不完善,事后需要人工审核。
我很快地浏览了一下,当我经过一个顾客时停了下来。为什么?因为信息太错了。
申请表上的客户名字是“李晓刚”,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王刚”。同时,他提交了工作徽章作为工作证明。单位是深圳一家小型线下理财公司,他的职位是理财顾问。上面印着的名字是“李小刚”。
李小刚?王刚?傻傻分不清楚。
我心中升起了这样一个问题:
客户写错名字了?
客户曾经使用过以前的名字吗?
客户滥用他人信息?
不要猜测,打电话核实问清楚。
接通电话
作者:“,这位是李小刚先生吗?”
申请人:“你在哪里?”
作者:“这里是XX机构,你昨天在网上提交了信用卡申请,是吗?”
申请人:“是的,是的。”
作者:“我们在审核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在申请表上写的名字是李小刚,工作卡上的名字也是李小刚,但是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李刚,到底以哪一个为准?”
应聘者:“两个都是我的名字。”
作者:“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名字?”
应聘者:“我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王刚,但我平时工作的名字是李晓刚。”
作者:“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你的真名吧?”
申请人:“是的。”
……。
那么有趣
问吧。
作者:“徽章为什么要用笔名?”
应聘者:“我们都这么做,我们的同事也这么做。”
作者:“你和你的同事都用化名,也就是说公司默许了这一点,对吧?”
申请人:“是的,有什么问题?”
作者:……(笑着摇摇头)
应聘者:“这是我们公司做的。”
作者:“你不是作弊吗?”
应聘者:“哦……如果你想说假话……那我也没办法。”
作者:“这个问题我是清楚的,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李小刚是化名,为什么要用它来办理信用卡?”
申请人:“因为我的徽章名字叫李晓刚,没有这个(化名)怎么申请?”
作者:“这是您第一次申请信用卡吗?”
申请人:“是的。”
作者:“我在这里说明一下,只有身份证上的名字才具有法律效力。一个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只要涉及身份信息,都必须以身份证上的信息为依据。如果要申请信用卡,请在身份证上实名提交。”
应聘者:“嗯,银行真的很麻烦,所以我改个名字。”
作者:“请您在网上实名重新提交申请,如证章名称不符,请人事部门出具收入证明,但上面必须写上您的真实姓名。”
申请人:“你就不能帮我改一下吗?我再给你补一张个人证明。”
作者:“对不起,客户名称是重要信息,我们不能随意修改。”
应聘者:“好,好,太麻烦了。”
看到这里了吗?你感觉如何?当时,笔者不仅无言以对,而且极度恐惧。
金融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行业,风控是一切业务的前提。在各种风险因素中,最大的风险是人。一般金融从业员入职时,雇主会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首先要说明的是职业道德,然后是产品和流程。即使被雇用
人员素质一般,但基本岗位理念可以灌输完善。
但现实情况是,有线下的理财公司默许员工使用化名,或者主动要求员工使用化名。
我们可以开始思考,员工冒名办理理财业务的目的是什么?
一旦发生金融事故,方便员工避开客户。
万一有员工离职,公司可以推卸责任。
万一公司跑路,客户很难追查到人。
公司所有员工都不敢实名面对客户。它卖的理财产品你敢买吗?除了使用假名,这位财务顾问连基本常识都不懂。假名申请银行信用卡质量有多低?淡化“作弊”概念,法律意识有多淡薄?这样的群体能为你提供哪些金融服务?
这不是理财公司,整个黑店!
以小见大,类似的线下理财公司,如此荒唐的做法是否普遍存在?作者不寒而栗。
时间回到2017年10月,笔者一天下午散步,遇到一群穿着制服的男女沿街路演。桌上摆满了血压仪和健康手册,地上满是油盐米醋,旁边贴着一张大大的海报:“某金融机构第X届广场舞大赛,奖品等你来!”……笔者走进围观人群,身着制服的男女完全不理睬他们。而是主动拦截过往的大爷大妈。有了这样一个定位良好的客户范围,我还能说什么呢?不是老人,你不受欢迎。
相比监管加强后逐渐阳光化的P2P,线下理财公司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测之水。一方面,线下理财公司没有准入门槛,业务过度扩张,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监管上没有具体的监管主体,信息披露远不如线上P2P业务,风险不断积累。
在P2P交易过程中,所有的资金清算和信息交换都必须在线上完成。P2P平台只是一个信息中介。通过信息披露,向客户揭示项目内容和风险,投资者自主选择投标,最终撮合借贷双方交易。越多
更详细披露符合监管的P2P平台的业务模式、支付方式、借款人信息、主体内容、十大借款人集中度、十大投资人集中度。P2P与线下理财公司在风险、资产乃至监管的影响力上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在区分P2P和线下理财的同时,投资者更要注意。面对理财顾问,投资者也可以做“反向尽职调查”。多问这些问题:财富管理公司的资质是什么?股东关联公司呢?工作人员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项目信息公开怎么样?营销方向是什么?销售方法如何?资金流向账户是多少?网上的负面信息怎么办?……如果你和对方打交道多了,你就会一直露出你的脚当骗子。
最后,保护好我们的父母,告诉他们:理财有风险,投资要谨慎,不要相信甜言蜜语!
(作者注:文中涉及人名均为化名)